tgiakapw
编者按
继蓝光发展6月6日终止上市暨摘牌,成为退市新规下A股首家面值退市房企后,A股退市名单开始加速“更新”。
6月12日,*ST易尚(行情002751,诊股)、*ST文化(行情300089,诊股)、*ST光一(行情300356,诊股)披露公告称,公司股票将于2023年6月2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6月13日,*ST银河、*ST顺利、*ST和佳进入退市整理期,证券简称分别变更为“银河退(行情000806,诊股)”“顺利退(行情000606,诊股)”和“和佳退(行情300273,诊股)”。6月14日,*ST宋都(行情600077,诊股)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人民币1元,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交易类退市情形而停牌。6月15日,*ST深南、*ST腾信、*ST山航B进入退市整理期,证券简称分别变更为“深南退(行情002417,诊股)”“腾信退(行情300392,诊股)”及“山航B退(行情200152,诊股)”……
全面注册制下,退市新规威力正在不断显现,A股新陈代谢进一步提速,退市多元化、常态化步入新阶段。这种新变化不仅有利于在A股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氛围,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且也能更好地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多元化退出步入新阶段
面值退市成今年主要形式
面值退市是退市新规与全面注册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常态化、多元化退市有助于持续检验与监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
据《红周刊》不完全统计,仅6月份以来,就有超过30家公司发布了退市相关公告。而依据退市新规设定标准,截至6月15日,A股面值低于1元的公司已多达29家,净资产为负者有40家,最近一年营收低于1亿元的也有33家,此外,公告具有重大违规违法存在退市风险的公司也有数十家。若不出意外,今年不仅退市公司数量将创历史新高,且面值退市也将成为几种退市形式中的主流。
“面值退市是退市新规与全面注册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今年面值退市公司越来越多的原因,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对《红周刊》表示,注册制实施以后上市公司蜂拥而至,相对应的就是退市常态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从宏观角度看,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A股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倒逼上市公司管理层朝着更加合规的方向发展。”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从企业经营角度给出了另外一种解读:“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包括经济下滑、失业潮、行业内卷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其次,一些公司可能由于经营不善、财务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股价长期低迷,最终面临退市风险。”
从最近监管层动向来看,全面注册制下,常态化退市已然成为趋势。6月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论坛上表示,要全力为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近年来,证监会会同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强化扶优限劣,切实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常态化退市机制落地见效。
“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该是‘有进有出’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建杰对《红周刊》表示,作为全面注册制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态化、多元化退市有助于持续检验与监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只有通过淘汰不良企业,市场资源才能更加集中于具有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的优质企业,从而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让A股内在价值更优。”
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诊股)在研报中也表示,A股市场强化退市制度有助于保证股票市场合理供给,并助力提高A股优质公司的回报率。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减少投资者“炒小”、“炒差”行为,促使投资者关注基本面优质、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公司,助力实现培养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当然,随着面值退市现象的增多,短期内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很多个股的持续跌停让投资 人长期持股信心变得不足。安光勇指出,“面值退市可能会加剧投资者对股市的不信任感,导致市场信心下降。这可能导致投资者更加谨慎,对A股市场产生疑虑,甚至撤离市场。此外,面值退市会对相关股票的持有者也会造成损失,特别是那些在高价位购买股票的投资者。”
地产行业成退市股扎堆重灾区
问题房企正在加速出清
业务萎缩与高负债不仅导致绩差房企被投资者“用脚投票”,且融资渠道的不顺畅也加速了它们被资本市场“出清”。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在今年的退市大潮中,地产行业当属重灾区,业务萎缩与高负债不仅导致绩差房企被投资者“用脚投票”,且很多房企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加速了股价崩盘,进而也带来了风险地产股的股价触及面值退市门槛。
截至目前,申万地产行业141家上市房企中,被“戴帽”的公司有16家,净资产为负的有4家,股价低于1元面值的有9家,1元至2元之间的有10家。其中,ST阳光城(行情000671,诊股)、*ST嘉凯(行情000918,诊股)、ST美置(行情000667,诊股)、ST粤泰(行情600393,诊股)、*ST中天(行情000540,诊股)、ST泰禾(行情000732,诊股)、*ST宋都、*ST海投(行情000616,诊股)已连续20天收盘价低于1元,基本锁定退市,而ST世茂(行情600823,诊股)、*ST新联(行情000620,诊股)、*ST泛海(行情000046,诊股),以及金科股份(行情000656,诊股)、荣盛发展(行情002146,诊股)和中南建设(行情000961,诊股)等公司的股价虽在各种救市手段下在1元附近徘徊,但仍存在面值退市的可能性。
与A股问题房企类似,港股房企世茂集团、中国奥园、佳源国际控股、力高集团、当代置业、中国恒大、花样年控股、祥生控股集团等超过20家港股房企也存在退市风险,目前仍处于停牌状态。
“这波面值退市的房企有个共同特征,就是过去经营中一直采取‘三高战略’模式: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这种模式仅适合在融资环境宽松下的借新还旧的资金链循环。”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对《红周刊》表示,我国房地产进入去杠杆阶段以后,在“三道红线”及贷款集中度管理等政策治理下,房企外部融资通道切断,仅剩下销售回款的自身“造血”功能。在市场下行压力下,销售规模的大幅下滑,让到期债务不能按时偿还,债务爆雷及项目停工等行为严重影响到企业信用,虽然目前外部融资环境有所优化,但对于出险房企来讲,“金融十六条”及“三支箭”等政策直接效果仍不明显,出险房企信用还在不断恶化中,很难对接到外部资金,反映到股市上,就是出险房企的股价持续下跌,根本没有复苏的迹象。
安光勇认为,经济下滑导致了潜在客户群体的收入骤减,使得购房需求下降。“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供应过剩,无节制的建设导致大量过剩产能。在购房需求明显减少下,市场上的房屋库存大量增加,进而也导致房价出现下跌,企业利润空间明显收窄,一些储备资金不足的房企面临经营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糟糕的业绩表现无疑成为压垮房企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大量风险房企存在面值退市的重要原因。公开数据显示,A股60余家房企去年净利润出现了亏损,其中华侨城A(行情000069,诊股)、ST阳光城、*ST中天、荣盛发展、金科股份、*ST泛海的2022年净利润亏损金额均超过百亿元。
无一例外,多数准退市房企都是业绩差到离谱,资产负债率飙升,流动比率下降。以闽系房企代表ST泰禾为例,近三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0年~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9.99亿元、-40.13亿元、-53.74亿元,已连续三年为负。审计机构认为,ST泰禾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截至2023年4月28日,公司已到期未归还借款本金为582.03亿元。公司对外担保中实质性逾期债务对应的担保余额为54.16亿元。
另一闽系地产巨头ST阳光城面临同样窘境。截至5月12日,ST阳光城累计违约债务已经达到647.32亿元,相较于4月公布的448.5亿元又增加了近200亿元。因涉及“违规担保”,立信中联会计师事务所对ST阳光城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目前,该公司股价已经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股票于6月12日停牌。
*ST嘉凯股价崩盘同样是因为业绩爆雷。截至2022年末,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9705.56万元;2020年~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1亿元、-12.69亿元、-9.84亿元,已连续三年为负。审计机构认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回顾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2001~2011年),很多房企依靠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的激进策略,一路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市场,即使是在白银十年(2012年以来),也涌现出很多千亿市值企业。但自2021年以来,随着政策、行业环境、融资环境等多重因素出现了新变化,导致很多上市房企的流动性出现紧张,债务爆雷现象开始频出。
在宋红卫看来,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房企可能步入退市大军。他表示,从政策来看,不管金融十六条还是行业纾困政策,目的在于“保交楼、保交付”的民生目标,并非是为了拯救房企。“今年年初住建部就给出了要‘抓两头、带中间’,以‘慢撒气’的方式防范化解风险的策略,一方面帮助企业自救;另一方面依法依规处置,该破产的破产,该追责的追责,不让违法违规者‘金蝉脱壳’,不让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蒙混过关。”
“从当下市场环境来看,除了少数特别优质房企,大多数房企在沪深市场已经很难获得融资能力,特别是即将退市的房企,很难泛起太大的水花。”承珞资本创始人徐泯穗对《红周刊》表示,上市的资格是公司融资通道,也是价值发现的重要一环。公司在规范经营,增加自身业务的同时,要充分和市场沟通,让市场了解公司价值。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红周刊》表示,去年以来,尽管国家针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优化融资环境的政策,但房地产市场颓势不改,房地产企业整体盈利表现不佳,2022年超三分之一上市房企出现亏损。房企风险仍处于高位,市值缩水的上市房企不在少数。按照上市公司退市规则,即使考虑到增量的房地产政策,上市房企退市潮也大概率会延续。
医药板块频现财务造假退市股
年内或将有十余家医药公司因重大违法问题被退市,这充分反映出医药行业的隐形以及灰色产业链非常长,批量退市无疑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明显震慑作用。
在问题房企陷入退市潮的同时,医药行业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有多只医药股因财务造假面临强制退市风险。
据《红周刊》不完全统计,除了已退市的,有退市风险提示的或正在退市过程中的公司有多家属于医药行业,譬如*ST辅仁(现更名为“退市辅仁(行情600781,诊股)”)、*ST泽达(现更名为“退市泽达(行情688555,诊股)”)、*ST紫鑫(行情002118,诊股)、*ST和佳(现更名为“和佳退”)、*ST银河(现更名为“银河退”)、*ST必康、*ST未来(现更名为“退市未来(行情600532,诊股)”)、*ST运盛(现更名为“退市运盛(行情600767,诊股)”)等,其中,多数公司是因涉嫌财务造假引发重大违法而被强制退市。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对《红周刊》表示,每个行业的上市公司都会出现财务造假情形,只不过医药类的上市公司数量多、规模大,造假行为比较集中。除此之外,由于医药行业市场不够集中,流通销售等环节比较复杂,在监管上也存在漏洞,为企业财务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医药行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行业,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导致一些医药公司铤而走险进行高频次的财务造假。
*ST辅仁打响了年内医药股退市的第一枪。5月22日晚间,*ST辅仁公告称,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与此同时,*ST辅仁实控人朱文臣也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遭证监会立案调查。
*ST辅仁因2021年度财务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自2022年7月1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随着*ST辅仁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退市风险进一步提升。年报显示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且2022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多重因素叠加下,作为曾经的百亿市值的*ST辅仁大厦倾倒,二级市场生涯就此落幕。
除了*ST辅仁,*ST泽达、*ST和佳也走在退市路上。6月7日晚间,*ST泽达公告称,公司于2023年5月31日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自律监管决定书,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从6月8日起,*ST泽达证券简称正式变更,变更为退市泽达。
就退市原因看,*ST泽达是因重大违法而被强制退市的。4月21日,*ST泽达公告显示,公司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以下简称《决定书》)。根据《决定书》,公司存在欺诈发行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公司《招股说明书》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未按规定如实披露关联交易,未按规定如实披露股权代持情况,公司存在欺诈发行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已触及上交所规定的重大违法行为,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也因此,*ST泽达成为科创板自2019年7月开市以来首批退市的股票。
《红周刊》发现,上述公司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财务造假。以*ST和佳为例,其3月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及相关人士近日收到了广东证监局送达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查,*ST和佳2020年以虚假融资租赁业务、员工借款的名义,对外划转5.02亿元,用于偿还郝镇熙、蔡孟珂的个人债务;同时,2020年和2021年,*ST和佳通过虚假融资租赁业务财务造假,在定期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
类似的,*ST泽达是自IPO阶段起就开始大量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2016年至2021年的6年时间,ST泽达持续造假,累计虚增营业收入,净利润金额高达5.63亿元和2.96亿元,占比分别高达64.64%、91.64%。
“医药企业出现财务造假是中国医药(行情600056,诊股)领域的常见顽疾,究其原因是医药的隐形以及灰色产业链非常长。”长期跟踪医药行业的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赵喜龙对《红周刊》表示,医药企业从研发阶段到临床阶段,再到最后的市场销售阶段,处处都可能有灰色产业链,这也倒逼医药企业必须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住不能见光的利益链条。
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批量退市无疑对整个行业产生了震慑作用。在赵喜龙看来,对于医药类上市公司而言,退市意味着品牌形象大幅下降,另外融资渠道被关闭,企业无法通过股权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也无法通过股票质押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对企业肯定构成重大影响。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基本上很难重新上市,基本宣判了企业未来的结果不会太好。“如果产品够好,可能面临被收购的局面,如果没有核心产品,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医药类的上市公司批量退市给其他医药企业敲响了警钟,也做出了样板,一旦不能正规经营,还想通过传统的利益链条来操作,必然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增持很难实现“保壳”目的
警惕“保壳”乱象背后风险
增持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风险公司“保壳”,但基本面若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其做法也只是杯水车薪。
《红周刊》发现,为缓解债务压力,一些濒临退市的企业纷纷通过甩卖资产、寻求并购、债务重组、增持等方式来积极自救,虽然有部分公司成功脱险,但市场对其看空情绪仍挥之不去,要想真正实现“保壳”成功也并非易事。
ST世茂打出了增持+回购的“组合拳”。5月30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峰盈国际或其一致行动人计划自2023年5月31日起3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增持本公司股票,拟增持金额不低于1亿元(含),且不超过2亿元(含),增持价格不高于1.3元/股。
紧接着,6月4日,ST世茂再度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回购股份的议案,公司在未来三个月内拟以1亿元~2亿元回购股份,回购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回购价格不超过1.30元/股。公告强调,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ST世茂所回购股份将按照有关规定用于后续出售,未来减持期间自发布回购结果公告后12个月后起至36个月止。
金科股份也采取了类似操作。5月22日,金科股份发布公告称,收到金科控股自愿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通知,金科控股计划自5月23日起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且不超过1亿元,增持价格不高于1.5元/股。金科股份表示,鉴于公司股价近期大幅下跌,已严重偏离公司基本面,控股股东坚定支持公司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公司健康发展的工作,基于对公司基本面和管理层的信心,决定增持公司股份。
从增持效果看,确实有部分企业在这场“保壳”大战中实现阶段性上岸,譬如ST世茂、*ST新联、金科股份的退市保卫战就初见成效,纷纷将股价拉升至1元“警戒线”以上。
“股东的增持行为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不会支撑得特别久。”中原地产上海首席分析师卢文曦对《红周刊》表示,一些房企债务压顶、经营不善已成定局,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好债务问题。
除了暂时脱困的企业,也有很多企业打下一剂剂增持的强心针后仍未上岸。譬如*ST泛海,其在5月13日发布了《关于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实施进展公告》,截至公告时,八位董监高已投入增持资金共计1200余万元。更重要的增持是来自于大股东中国泛海,中国泛海及一致行动人一共投入2800余万元用于增持,这也是泛海控股首次披露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的增持金额。
在相关方的护盘下,*ST泛海股价一度冲上1元上方,但截至6月16日收盘,其股价仍低于1元,收于0.97元。从基本面来看,*ST泛海深陷债务泥潭难以自拔,公司在连续3年亏损的同时,净资产也首度为负,公司已资不抵债。
此外,*ST海投、ST美置、*ST宋都等确定退市企业均曾实施增持计划,但也都未能扭转乾坤。譬如,ST美置在5月1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业务负责人(“增持主体”)以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增持公司股份250万股,增持金额合计230万元,然而仅仅不足十天,其便走向了退市边缘。5月25日,ST美置公告称,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已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2.1条的交易类强制退市规定。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自2023年5月26日开市起停牌。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李宇嘉对《红周刊》表示,企业通过自救护壳,说明很多企业还是有进取心的,没有选择躺平。“对于很多风险公司来说,要想保住资本市场的上市资格,首先需要解决自身的债务问题;其次加大产品竞争力,恢复产品销售带动现金流。只有自我造血功能恢复以后,二级市场的输血功能才有望恢复。”
“面值退市潮下的增持回购股票效果极差。一旦问题公司市场估值接近临界点,市场恐慌抛售情绪化会非常严重,此刻增持的难度、对资金的压力都不可同日而语。”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红周刊》表示,为了避免成为第二个蓝光,近期各大出险房企加大了资本运作力度,世茂等企业也在努力回购并力图通过剥壳来对冲面值退市的风险。
陈佳进一步分析:“饱受面值退市压力的出险房企要想增持回购,就只能加大杠杆率,而当市场资本看到出险房企杠杆率提升时,其出于风控考量必然会对救助资金提价减量,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出险房企的杠杆率和寻找资金源的难度,最终形成欧美市场常见的‘死亡螺旋’现象。”
就在行走在退市边缘的退市风险类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以求“自救”的同时,各种名目的“年报粉饰业绩”、“忽悠式增持”、“无偿大额捐赠”、“闪电式跨界资产重组”等事件也在接连上演,其真实性、合理性不仅难以令市场信服,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ST庞大(行情601258,诊股)曾披露一则不低于2.5亿元的回购计划,公司股票当时正面临着面值退市风险,公司通过发布回购计划保壳意味明显。对此,上交所发问询函要求*ST庞大结合公司过去两次未能按期完成股份增持和回购计划并被实施纪律处分的事实,说明本次回购股份的真实目的,是否存在故意利用回购计划炒作公司股价、误导投资者的动机,是否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本次回购计划披露的回购目的与前次完全一致,上交所要求公司结合业绩表现、股价波动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重大经营风险,说明本次回购计划的考虑和真实目的。
最终,5月10日,*ST庞大发布了澄清公告,称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大额应收款项未收回、破产重整到期债务等事项,公司存在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截至目前,公司尚不具备实施回购的条件。
*ST运盛也曾发布公告称,拟通过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深圳格伦菲尔口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伦菲尔”)52%的股权,交易价格暂定15600万元。但在5月23日,*ST运盛收到了上交所《关于运盛(成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因*ST运盛2022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2022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上交所对*ST运盛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
ST吉艾(现更名为“吉艾退”)则是在“无偿捐赠”上下功夫。今年1月3日,ST吉艾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山高速香榆企业管理(上海)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山高速香榆)因自身资金调度问题,导致其未能兑现7亿元无偿捐赠协议,并在同一日发布了终止上市风险提示公告,这意味着今年首单“花式保壳”以失败告终。
对于正在退市或在退市路上的公司,《红周刊》发现,其中有很多公司存在财务造假情况,比如正在退市整理期的奇信退(行情002781,诊股),其上市前后连续八年实施财务造假,其中,IPO前三年以及上市后五年年年如此。此外,*ST柏龙(行情002776,诊股)2013年~2018年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12.76亿元,累计虚增利润4.1亿元。“童装第一股”之称的起步股份2018年、2019年年报及2020年半年报出现财务造假行为,累计虚增营收超过3亿元。退市紫晶(行情688086,诊股)早年的《招股说明书》则存在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等情况。
对于市场中的违规乱象,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依法支持适格投资者追究违规上市公司及其相关中介机构等责任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民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进行立体式追责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的重要举措。
多管齐下强化退市制度刚性
不仅要在制度上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且对财务造假、虚假披露也需加大处罚力度。
从监管层面不断释放的信号来看,退市执行力度正在进一步强化。近期证监会多次强调,推进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适应常态化退市要求,进一步加强退市公司监管,推动形成“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好市场生态。监管层释放的种种信号意味着,增强退市制度“刚性”将从政策面和执行面双管齐下。
今年5月,深交所明确,提前摸清退市风险底数,加强退市风险监测,紧盯重点公司重点事项,依规采取约谈、发函问询等多种措施,阐明监管态度,传递监管导向,督促公司“关键少数”和会计师勤勉履职、归位尽责,扎实推进退市监管工作。
李建杰对《红周刊》表示,近些年市场乱象丛生,严重侵犯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多管齐下强化退市制度刚性,“第一,面值退市、主动退市增加,常态化退市机制持续发威,投资者用脚投票,加快净化市场生态。第二,财务类指标退市将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公司基本面、质地的要求,淘汰业绩较差品种,防止过往炒差概念乱象出现,对僵尸空壳类企业精准打击,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地。第三,对弄虚作假等重大违纪行为做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将有力维护市场的基本环境,防止内幕、黑幕的出现,保障市场基本生态的真实,切实保障市场的健康持续稳健发展。”
李建杰进一步表示,全面注册制、退市制度推出时间不长,制度各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执行尺度、力度都有待市场进一步反馈,如果做到既维护市场生态,又成功保障投资者权益,这是后续需要进一步完善、精确把握的地方。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也对《红周刊》表示,退市常态化及退市渠道的多元化,对A股市场有积极影响,体现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通过淘汰不良企业,倒逼整个市场资源向优质上市公司倾斜,优秀上市公司就会得到更多的配置,A股投资文化也会向价值投资、理性投资转变,上市公司也会向更合规的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
李大霄建议,A股要树立正确的投资文化,引导投资者坚持“做好人、买好股、得好报”,还要坚持“余钱投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三个原则。首先,A股市场面临散户较多的现状,捍卫散户、维护中小投资者是中国股票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保证。其次,在制度上,仍要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对财务造假、虚假披露加大处罚力度,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最后,加大上市公司的分红力度,加强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此外,设置投资者保护资金,一旦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赔付投资者。
-
8月北京成交金额排名新出炉 限竞房成交量占比上升
2024-05-09
-
安徽省花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天水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天水陶银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项目”
2024-05-09
-
2020年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揭晓!海尔智家、戴尔等21家企业获奖
2024-05-09
-
中图华夏(北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综合配套中心幕墙及钢结构工程”
2024-05-09
-
云南赛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西彭公园天一及周边土地平整土方工程”
2024-05-09
-
“英国起源”英国布罗德伍德的钢琴有多赚钱?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