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征信总裁万华为-2023年债券市场整体信用风险可控 关注房地产产业链相关行业企业信用风险
2023年是疫情控制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20强”报告的开篇之年。国际形势依然动荡,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风险,主要金融市场仍有可能剧烈波动;内需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依然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以开放的心态做好各项工作。
在此关键时刻,金融界特别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旨在通过专家的分析解读,为企业社会注入信心,激励投资者。
本期嘉宾:联合征信总裁万华为
核心观点:
全球贸易摩擦和逆全球化趋势、能源价格和通胀高企、货币政策收紧、债务风险累积、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经济前景,2023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国内经济面临经济增长缓慢、外需放缓、贸易摩擦、房地产低迷、极端天气、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区域发展和环境不平衡等问题,但仍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潜力和韧性;
2023年随着消费需求和基建投资的释放,国内经济有望复苏;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成为增长新动力(行情300152,诊断股);
加强扩张性财政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足,可以提振信心,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加快统一债券市场建设,继续深化注册制改革。2023年,私募和创新债有望进一步扩容;
2023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整体可控,信用风险水平可能下降。关注房地产产业链相关行业企业的信用风险。
以下为对话全文:
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金融界: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经济的核心增长点是什么?
万华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经济将有以下核心增长点:
1.中国通胀水平温和可控,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优化。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在2023年实现经济复苏。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通胀水平是温和可控的。随着我国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优化,如无特殊情况,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性不大。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有望在2023年实现经济复苏。
2.被压抑的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带动需求产业链的梯度复苏。随着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优化,旅游、餐饮、娱乐、交通等与民生相关的接触性服务业消费需求将提前释放,进而消费需求带动的相关工业品生产和物流业梯度回归常态。同时也将为银行等金融行业提供投资机会和业务来源,使消费的稳步回升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周期的内生动力。
3、基建投资。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和金融措施的力度和方向将继续,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重大项目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一定的韧性,支持基础设施保持快速增长。
4.数字化转型:加速创新驱动和数字化转型
5.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绿色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顺应全球碳中和的趋势,各国都开始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在供给侧,绿色转型发展的投资和消费都是围绕能源系统的转型升级。与电力行业脱碳相匹配的清洁能源发电和储能技术将产生大量投资。在生产端,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电气化改造将成为绿色转型最重要的投资领域。在金融领域,从行业标准的制定到信息披露、减碳政策激励,也会推动金融机构帮助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转型。
金融界: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提振市场信心?
万华伟:根据中央和主管部门的政策思路,2023年,政府将主要采取以下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来应对经济下行,提振市场信心:
1.财政政策:中央经济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提高效率”,促进经济运行全面好转。为此,财政部表示,今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提振市场信心。一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当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加大专项债券投资。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资范围和作为资本金使用,持续形成投资的拉动力。三是加大力度推进金融下沉。继续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牢牢把握基层“三个确保”的底线。同时,财政政策将通过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和充分发挥专项债务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提高帮助企业脱困的精准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来提高效率,从而发挥其财政作用,实现经济运行的全面好转,提振市场信心。
2.货币政策:根据中央经济会议和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2023年货币政策将以“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向好”为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采取措施降低市场参与者的融资成本。央行强调,2023年,将加大对内需和供给体系的金融支持。支持消费、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恢复和扩大。坚持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落实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16条金融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将对增强市场信心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继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双重功能,精准提振企业信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
深化注册制改革,提高债券市场效率,私募和创新债券将进一步扩大。
金融部门:统计显示,发行
另一方面,公司登记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自2020年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以来,监管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注册制改革的措施,债券市场融资效率显著提升。2022年11月,证监会发布了《证券法》。拟从优化公司债券审核登记机制、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加强存续期管理、依法打击债券违法行为等四个方面继续深化注册制改革。2023年,上述措施如下。
总体来看,债券市场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将不断提高。
关于2023年债券市场的发行,他指出,预计债券市场的发行量将保持稳定,私募和创新债券有望进一步扩大。
第一,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此背景下,今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维持当前稳健偏松的基调,债券发行整体有望保持平稳。
二是2022年,监管将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机制,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民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有望进一步增加。
第三,2022年以来,监管层陆续推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主题债券。在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上述创新债的发行规模有望大幅增长。
总体来看,2023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有望保持稳定,私募和创新债有望进一步扩容。
2023年债券市场整体信用风险可控,信用风险水平可能下降。
金融界: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债券市场的信用债风险?
万华为首先谈到了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并对城投企业、房地产行业以及相关产业链的经营环境和信用债务风险进行了展望。
(1)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将继续暴露,但整体可控,信用风险水平可能下降。
当前,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仍面临需求萎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23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将继续暴露。短期内,房地产行业企业偿债压力仍然较大,投资难以企稳,房地产产业链相关企业将继续受到影响。净值化背景下,债券市场的调整容易导致理财产品流动性的负反馈,对长期低评级品种的需求可能进一步降低。在此背景下,经营能力下降、杠杆水平高、短期偿债压力大的弱资质发行人信用风险概率仍然较大,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将继续暴露。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明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目前稳健宽松的基调。与此同时,房地产“三支箭”陆续落地,市场情绪趋于稳定,行业融资企稳回升。此外,监管部门频繁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政策,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机制,降低融资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在“稳增长”的政策目标下,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城投企业作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将保持稳定的经营环境。
2021年以来,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收入明显下降,地方政府财力下降,城投企业相关业务还款受阻。同时,为支撑区域房地产市场,城投企业可能会加大拿地力度或投入更多资金,以保证房地产项目的竣工交付,增加城投企业的流动性压力。同时,近年来部分城投企业商业票逾期、不规范违约、银行贷款展期等信用事件频发,地方政府债务空间大幅下降。警惕上述信用风险事件向债券市场传导风险。整体来看,城投企业信用水平的区域分化将继续加剧。2023年短期集中偿债压力大、非标融资违约率高、非标融资占比高、再融资压力大的薄弱地区和区级主体信用风险值得关注。
(3)关注房地产产业链相关行业企业的信用风险。
房地产行业,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房地产行业信用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偿债压力大、融资渠道窄、项目资质差、运营效率低的民营房企和资质较弱的国有房企信用风险仍值得关注。建筑行业由于其高杠杆的经营模式,行业内企业普遍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和短期偿债压力。同时,下游房地产行业的信用风险将继续暴露,对建筑企业的还款速度产生负面影响。房地产投资短期内难以大幅回升,建筑企业流动性压力将进一步凸显。在建筑业下行周期的背景下,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国企和民企盈利能力分化加剧。2023年偿债指标明显弱化、资金链压力大的弱资质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值得关注。
来自金融债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
鼓楼中国人寿携手光大银行华林分行推出“欢乐元宵·兔年元宵·祝福”客户联谊活动
2024-05-09
-
证监会对黄有龙赵薇孔德永分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024-05-09
-
日韩股市周一双双高开 日经225指数涨幅扩大至1.44%
2024-05-09
-
量学扛鼎之作《股市天经:量波逮涨停》横空出世
2024-05-09
-
B站周三纳斯达克挂牌 一路下跌至2.26% 市值约31亿美元
2024-05-09
-
亚太股市继续走低,日本股市早盘大跌2% 东证股价指数开盘下跌1.65%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