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焚烧厂停建背后的海口垃圾处理困境

2023年03月11日 01:03 来源于:共富财经 浏览量:

从航拍照片上看,位于海南省澄迈县的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二期工程与填埋场处于一个角落。两个电厂的烟囱很多,垃圾填埋场像一座平顶的小山。在二期工程南侧,隐约可以看到一个长方形的轮廓,这是已经停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以下简称“三期扩建工程”)。

5月10日,生态环境部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撤销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函》,责令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扩建项目立即停止。

从2001年开始,海口市垃圾填埋场和相继建成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二期工程共同承担了海口、澄迈两地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时至今日,垃圾填埋场早已超储能力极限,焚烧厂面临处理能力不足的窘境。

一位垃圾填埋场工程师告诉记者,海口垃圾填埋场存在超期、超填、超坡的问题。一旦发生事故,将是“致命的”,“也许有一天会崩溃”。而且随着垃圾越堆越多,下面的防渗膜随时都有开裂的危险。

按照计划,明年“三期扩建工程”完成后,超期服役8年的填埋场将被封存。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三期扩建项目环评被取消是项目周边39个小区居民集体反对的结果。居民担心垃圾焚烧厂会污染空气,焚烧垃圾产生的二恶英会危害身体健康。这些居民一般来自内地,看中澄迈“长寿之乡”的名号后,来到这里买房养老。他们决心停止垃圾焚烧厂三期建设,捍卫自己的养老环境。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如果焚烧厂不扩建,像定时炸弹一样存在的垃圾填埋场还会继续存在。

上至海南省,下至海口市、澄迈县,扩建焚烧厂被视为解决眼前困难的唯一出路。

然而,面对公众的反对,如何和在哪里建造焚烧厂正成为一个困难的命题。

建在村子边上的“垃圾山”

5月25日下午3点多,在尹仲村路边开小店的李娜(化名)看到垃圾山上的云烧得通红。不久她听说垃圾山着火了。“晚上12点关门的时候,云还是红色的。”

尹仲村有800多名村民,距离垃圾填埋场不到2公里,是距离垃圾填埋场最近的村庄。由于填埋场储存生活垃圾580万吨,占地1202亩,垃圾场净高43米,村民习惯称之为垃圾山。

据当地媒体事后援引官方消息称,火灾是由闪电击中填埋场西侧的堆体引起的,过火面积约500平方米。这场大火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加剧了村民对垃圾山的恐惧和厌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着火。”在村三队村民冯的眼里,火灾只是一个预警,垃圾山已经给村民带来了真正的焦虑和麻烦。

在他的记忆中,该填埋场于1998年开工,2001年竣工。“下雨的时候村民都害怕。”垃圾山的渗滤液会与雨水混合,流入村庄、农田和树林,庄稼和树木会枯死。"那水又黑又臭。"

除了污水进村,最让村民难以忍受的是垃圾山上不时飘来的恶臭。冯说,那是动物死后腐烂的气味。他家直到现在都不敢开窗。“风来了,一开窗就想吐。”

尹仲村三队队长吴清友告诉记者,许多村民受到气味的影响,晚上难以入睡。

今年2月19日,spec

邢俊告诉记者,政府前期只投资了垃圾填埋场,投资建设渗滤液处理厂用了几年时间。所以,最初几年,垃圾填埋场只能将渗滤液排入露天池塘,让其自然蒸发。下大雨的时候,水塘满了,渗滤液会随着雨水流入村子。自渗沥液处理厂建成以来,渗沥液渗漏很少。

邢俊坦言,经过生态环境厅的督查,他们已经对整改问题逐一做了标记,垃圾山目前正在进行全覆盖。“毕竟这是个垃圾场。我们倒垃圾还是做不到没有臭味。全国没有一个垃圾场能做到。”冯军说,作为管理人员,他只能尽最大努力减少二次污染。“现在味道没以前大了,基本控制住了。”

6月20日,一名正在填埋场铺设地膜的工人告诉记者,他来这里已经四五天了,每天的工作就是盖垃圾。需要多少捆长40多米,宽六七米的地膜?

邢俊不同意村民们关于地下水被垃圾渗滤液污染的怀疑。"我们已经测量了这些井,它们都符合标准."

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老城区”)环保局局长陈家伟也否认地下水受到污染。他告诉记者,县生态环境局每年都对老城区的地下水进行检测,没有发现污染问题。

“我们也请第三方检测单位对填埋场周边的四个村,包括尹仲村进行了水样检测,结果都没有超标。”

“垃圾的增长超出我们的想象”

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各方说法不一。但公开资料显示,澄迈县多名官员曾希望尽快将这座垃圾山从澄迈县地图上抹去。

邢俊介绍,1998年填埋场选址时,除了尹仲村等少数几个村庄,几乎是一片“荒芜”之地。当时的海口还是“一个很小的城市”,旁边只有澄迈、琼山、文昌三个县。“海口市区没办法建垃圾填埋场”。其他地方的选址,由于靠近水源等原因,最后都放弃了。最后经澄迈县政府同意,选在现址。

2007年,时任澄迈县委书记向海南省人大提交了一份提案,该提案称,该填埋场自投入使用以来,由于环保法律法规执行不严格和管理原因,已形成严重污染源,造成多起污染事故和数起群体性事件。如果垃圾填埋场的防渗膜发生渗漏,老经济开发区的地下水系统将受到严重污染。

邢俊回忆说,当时的县委书记曾建议搬迁垃圾填埋场。“但这不是那么容易移动的。首先,必须建一个新的垃圾填埋场才能搬到那里。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

县委书记搬垃圾山的想法没有实现,但另一个建议——,改填埋为垃圾焚烧,得到了支持。2011年,在填埋场西部投资建设的一期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运行,设计焚烧能力为1200吨/日。

同年,填埋场的十年使用年限到期,曲折的命运开始了。邢俊回忆说,焚烧厂建成后,填埋场如期关闭,焚烧厂一度能够消化所有从海口和澄迈运来的垃圾。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处理能力很快超过了焚烧厂,填埋场不得不再次投入使用。2016年二期焚烧厂建成,设计焚烧能力也是1200吨/日。一、二期焚烧厂总处理能力再次达到处理要求,填埋场第二次关闭。

但几乎与此同时,焚烧厂从原来只接收城市生活垃圾,开始同步接收农村生活垃圾。

第一和第二阶段的焚烧厂不够快

“垃圾的增长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设计规划,”邢俊哀叹道。

搁浅的三期工程

2016年,海南省政府开始将焚烧厂三期工程提上日程。2017年12月,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海南省反馈意见,要求2020年6月底前完成第三期扩容。

当时,来自河南郑州的李乐平刚刚在距离填埋场1.8公里的一个小区买了房。他入住后发现小区不远处有一座垃圾山和两座焚烧厂,风向改变时总能闻到垃圾山飘来的味道。

去年9月,看到一些以“候鸟”为主的业主开始讨论扩建三期焚烧厂,李乐平开始觉得“环境有问题”。

他认为三期焚烧厂不应该建在离他家这么近的地方。如果焚烧厂真的如官方所说,不会污染环境,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可以建在海口,而不是澄迈。

在业主中,反对三期扩建的声音正在滚雪球。范围已经扩展到39个社区。

业主提出三点诉求:一是要求三期工程立即停工;二是要求三期工程搬迁;三是要求官方召开公开咨询会。

海南当地一位媒体人告诉记者,去年11月,政府组织省内主要媒体召开媒体座谈会。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和海口市环卫局的官员以及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评估中心的专家解释了扩建焚烧厂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确保焚烧厂不会威胁公众健康。

以居民最怕的剧毒污染物二噁英为例,《南国都市报》引用环科院环评中心专家的说法,焚烧厂可以从工艺、设备、燃烧条件等方面控制二噁英的产生,在正常运行符合排放标准的情况下,不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然而,根植于公众心中的恐惧和不信任,使得这种“间接传播”成为鸡对鸭。“一、二期焚烧厂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达标。为什么我们相信他们能达到第三阶段?”李乐平说。许多居民代表表达了与他相似的观点。

居民所说的“不达标”指的是今年2月19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的一张“黄牌”警告。专项执法组指出,海口垃圾焚烧厂存在运行状态与环评文件不符、焚烧生产线运行不稳定、活性炭喷射不连续不稳定、烟气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不到位、焚烧飞灰运输处置不规范等“环境病”,亟待采取整改措施。

对于省生态环境厅指出的问题,“古镇”环保局局长陈家伟表示,县里正在跟踪整改,但这些问题并不能证明三期工程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上述问题并未导致第一、二焚烧厂烟气超标排放。

2018年12月26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批复了项目三期环评报告。此时,海南省政府尚未正式发布《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18-2030)》(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及规划环评。

“项目环评是终端行政许可,前端必须有规划和规划环评支持。”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资源与能源法专业委员会创始委员、环境律师夏军告诉记者,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的行为是在颠倒法律程序,想先上项目再补方案。"这通常也被称为“规划跟随项目”. "

今年2月2日,居民代表(化名)a

“以前实践中类似的事情很多,环保部门没那么严重。大部分人以为规划和规划环评可以补办,甚至自觉配合。”夏军认为,这次生态环境部没有给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补办手续的机会,说明规划环评的作用得到了尊重。

垃圾分类终端处理难题

三期扩建工程按下了暂停键。但一个客观事实是,焚烧厂和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海口、澄迈的生活垃圾产生量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澄迈官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妥善处理不断增加的生活垃圾,有必要尽快建设海口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

“垃圾山已经很高了,再填埋会有很多问题。”邢俊告诉记者,垃圾山的坡度已经越来越陡,存在滑坡或突然崩塌的安全隐患,作业难度越来越大。按照政府的原计划,三期焚烧厂建成后,填埋场将于2020年关闭。现在这个计划被“打乱”了,政府还在寻找新的应急填埋场。

但也有声音认为,如果当地政府严格推进垃圾分类,达到海口市政府提出的“可回收和易腐垃圾回收率达到35%”的目标,一、二期焚烧厂完全可以满足垃圾处理需求。

从今年开始,72岁的刘吉金和一些业主开始自己进行垃圾分类。他们希望用实践向政府证明,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量,减少垃圾焚烧量,从而证明没有必要扩建三期。

刘在家里准备了三个垃圾桶,一个装可回收垃圾,一个装不可回收垃圾,一个装厨余垃圾。她挑出水果皮和蔬菜叶,把它们制成酶来拖地和洗碗。

刘每天称三个垃圾桶里的垃圾量,并记在笔记本上。一个月后,她发现只有5%-10%的垃圾需要放入公共垃圾箱进行焚烧。但是和她一起做垃圾分类的业主发现,即使把分类后的垃圾放进不同的公共垃圾桶,最后还是被倒进了垃圾车。

慢慢的,其他业主纷纷放弃,只有她选择了坚持。

今年6月,海口环卫局一位副局长向几位业主介绍了省内垃圾分类的现状。他说,即使前期实现了垃圾分类,在处理阶段的末期,该省也不具备处理可回收垃圾的条件。如果运到内陆,“回收的价值可能还不够运输成本。”

“所以(垃圾分类后)接下来也是让我们头疼的问题:我收集这么多,以后怎么运出去?”

2018年,海口市环卫局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垃圾分类的收集、运输、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没有办法实现设施化。

海口市环卫局工作人员李博文(化名)告诉记者,海口已规划建设一批垃圾分类设施,包括日处理能力1200吨的生活垃圾分类中心、餐厨垃圾处理厂、废旧家具处理设施等。

“配套设施设备正在逐步完善,有的正在规划中,有的刚刚建成,尚未正式运营。”他说,垃圾分类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居民改变观念也需要一个过程。减量化没有办法立竿见影,如何妥善处理每天4000吨垃圾成了“重中之重”。

海南省发改委一位官员表示,省发改委在编制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规划时,已考虑到垃圾分类的促进作用,但仍会“把规模定得大一点”。

“例如,我们可能预测(垃圾分类)只实现了

海口市环卫局工作人员李博文告诉记者,环卫局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规划江东基地项目。根据设想,该基地将包括垃圾焚烧、垃圾分类和垃圾分流等功能。在为第一、第二焚烧厂分担部分垃圾处理能力的同时,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将可回收垃圾、适合焚烧的垃圾和其他垃圾运送到不同的处理终端。

但由于土地产权转换、规划政策等相关原因,该项目自上报政府决策层以来,一直在办理各种行政审批手续,目前仍无法确定具体开工时间。

“江东基地这个项目我们没有放松,一定要做。”李博文认为,即使澄迈三期工程如期完工,如果仍将垃圾全部运到澄迈的焚烧厂,运输成本、环境风险、行政成本都会越来越高。因此,海口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垃圾处理设施。

他建议,为了减轻焚烧厂的压力,海口应采取“就近处置”的原则,在乡镇一级处理农村垃圾。

李博文说,海口市每个乡镇平均每天产生3-5吨垃圾。如果每两个乡镇之间设置两台小型垃圾处理设备,焚烧厂每天就能减少500吨的处理量。“海口试验成功后,还可以推荐澄迈安装,这样每天可以就近处理700-800吨垃圾。”

“如果不尽快完善垃圾分类系统的配套设施,不尽快拿出就近的减量化措施并付诸实施,按照传统模式将垃圾全部运到同一个终端处理,焚烧厂的处理压力短时间内不会缓解。”李博文说。

目前,三期工程已经恢复环评报告的编制工作,将采用网上咨询的方式再次征求公众意见,这也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居民对三期工程发表意见。

“专家会综合考虑公众意见,做出科学判断。”陈家伟说,任何项目都会污染环境,所以居民的担忧也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我们没有办法影响他们的想法,但我们会尽力通过科学宣传让他们了解项目的科学性和环保性,努力扭转一些刻板印象。”

海南省发改委一名官员推测,三期在原址建设的可能性“非常高”,因为建设单位承诺参考欧盟的技术标准和非常高的环保标准。在他看来,一、二期焚烧厂建在前面,房地产开发在后面。按照国际惯例,焚烧厂的扩建基本都是在原址附近扩建。

“选择一个新的地方非常困难,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他说。

刘始终无法相信,焚烧厂完全可以满足所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不会威胁到公众健康。“除非决策者以自己的立场担保,否则一旦发生污染事件,他就会引咎辞职。”

“赔了你的钱,救了你的命。”李乐平说,一旦原址的三期工程完工,他准备卖掉房子,离开澄迈。

“但是谁会想要我们不想要的房子呢?”(张胜坡)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