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两会”倒计时!怎么去a股?八大公投研巨头重磅发声!

2024年05月09日 11:05 来源于:共富财经
来源:中国基金。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将于3月初召开,成为资本市场近期关注的焦点。今年的“两会”行情将如何解读?“两会”会有超预期的

来源:中国基金。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将于3月初召开,成为资本市场近期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两会”行情将如何解读?“两会”会有超预期的政策出台吗?哪些领域成为了a股的新风口?如何看待今年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哪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对此,中国基金报采访了8位公募基金投研大佬,他们分别是:

汇添富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韩

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联席总经理唐晓东。

中欧基金股权投资委员会主席兼投资总监周伟文

博时基金股票投资三部总经理助理、基金经理、社保组合投资经理沙伟。

长城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杨建华

应永基金副总经理兼股权投资总监李永兴

汇丰晋信基金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吕斌

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吴国庆

这些投研人士认为,每年“两会”前都有一波“两会行情”。预计今年两会将以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为主,更加关注新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看好东方数字和西方计算、5G、数字经济等主题,也看好房地产和基建板块。

精彩观点:

韩:今年以来,部分行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其中既有高估值的因素,也有产业政策调整的因素。此外,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市场上部分基金也在调整资产配置。与煤炭、石油价格相关的传统资产被低估,这也吸引了一些避险资金。预计今年的市场风格将更多的是红利和价值。

唐晓东:在今年的两会上,我们将主要关注GDP增长目标、预算规模和房地产表达。目前宏观环境的组合是信贷稳定和货币宽松,核心不确定性在于宽信贷的力度,因此赤字率和专项债务规模将成为关键。两会期间,我们将密切关注宽信贷政策的表述以及后续的落地。

周伟文:影响2022年市场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包括美联储政策、市场估值、地缘政治等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前景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来说,中长期是比较确定的,市场估值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从中期来看,宏观经济走势和美联储政策会对股市产生一定影响。

沙伟:从历史上看,a股指数在两会初期是出现上涨的。但随着两会临近,涨幅开始逐渐收窄甚至下降。中证500和创业板指数涨幅相对较高,中小盘股票更占优势。以往两会当天市场表现一般,盘后情绪逐渐回暖,中小盘和高估值品种弹性较大。

杨建华:在中国,“稳定”仍然是主流。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前提下,稳的力度和措施会更大,今年流动性会更好。虽然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将较去年放缓,但a股市场仍以流动性为主。流动性充足,市场机会就多。

李永兴: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可能仍有压力,“稳增长”可能成为全年的政策主线。具体路径可能包括不断增加新的基础设施,有限程度地重启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刺激消费。目前市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政策向这个方向演进的预期,未来相关板块能否形成趋势性行情还需要基本面数据来验证。

陆斌:今年的两会预计将聚焦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吴国庆:在大量信贷的环境下,市场剩余流动性相对充裕,中小市值风格有望延续。考虑到,第一,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中“稳增长”的比重明显增加;二是在能源革命、智能化、自控化的催化下,包括新能源、半导体、5G在内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景气扩散周期。相关领域中小盘股的一枝独秀仍有望成为2022年的主旋律。

今年“两会”聚焦稳增长、高质量发展。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a股已经进入“两会”。你怎么看待今年两会的政策?你比较关注哪些政策?

陆斌:今年两会有望聚焦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比较受关注的政策包括:一是扩大有效投资的目标和措施。第二,相应的刺激消费的政策。第三,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壮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政策。第四,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唐晓东:在今年的两会上,我们将主要关注GDP增长目标、预算规模和房地产表达。目前宏观环境的组合是信贷稳定和货币宽松,核心不确定性在于宽信贷的力度,因此赤字率和专项债务规模将成为关键。从地方两会的信息来看,增长目标可能偏向5.5%。今年以来基建和地产板块的反弹也说明市场对宽信贷的预期较高,但利率却连续低于3.0%,说明市场对经济提振的落实仍有担忧,对新旧基建的投入和保障租赁房建设的力度仍有争议。因此,我们将密切关注两会期间宽信贷政策的表述及后续落地。

沙玮:自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稳增长成为短期经济的重点,但市场对稳增长的力度仍然犹豫不决,导致年初以来市场持续走弱。预计两会的政策将对稳定市场信心起到很大作用。

其中,我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如何设定全年GDP增长目标,决定了稳增长的力度和信心。

第二,如何提振消费?疫情以来,线下消费恢复缓慢。去年基本没有定向刺激。今年疫情防控可能依然严格,消费刺激可能决定今年消费领域能否回暖。

第三,如何投资基础设施?随着房地产投资预期的下降,基础设施投资承担着沉重的责任。项目如何落地,新旧基础设施能否协同工作,值得特别关注。

李永兴:一是关注“稳增长”相关政策的进展。地方两会中的共性,往往是全国两会的先声。虽然各地具体措施不同,但大部分省级行政区都将“稳增长”列为2022年的重点工作,预计全国两会将延续这一基调。政策实施后,NPC和CPPCC将在货币信贷、预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进一步增加“稳定增长”。其中,房地产信贷政策的力度和新旧基建的侧重点是重点方向。

第二,注重区域发展平衡和共同富裕的相关内容。2021年3月,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强调区域发展的平衡,促进高质量和一体化的区域发展。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等问题;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结合高级别会议上关于共同利益的许多参考资料和声明

吴国庆:我个人更关注决策层如何平衡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

从12月的政治局会议到最近结束的地方两会,不难看出,决策层整体上对“缩需求、攻冲击、弱预期”的经济压力及其严重性有了充分的认识,相应地有了强烈的稳增长决心,并采取了实际行动。但是,去杠杆、房住不炒是我们社会的长期主线。作为二级市场的参与者,我们期待着关注政府将在这两者之间做出什么样的平衡。

“稳增长”政策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基金报记者:关于今年预期较高的“稳增长”政策,您认为这方面有什么新的政策出台,未来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韩: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相对于进口、出口、消费,基建投资更具有自主可控性,而从结构上分析,老基建与传统经济高度相关,包括房地产。因此,新增基建有望成为未来“稳增长”政策的抓手,也能给宏观经济带来更大的增长。因此,5G、数字经济等与经济转型相关的领域更受政府重视。

消费方面,目前境外输入性疫情和本地疫情有零星暴发,各地出台控制密切接触者的措施,对消费影响明显。今年整体消费增长并不乐观。从刺激消费增长的角度来看,国家可能还会出台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目前判断这方面的可控性可能弱于基建投资。

出口是今年宏观经济的一大不确定因素。由于海外疫情的持续爆发,近两年国内出口持续超预期,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但未来出口能否保持强劲增速,还要看海外疫情的走势,可预见性不强。因此,今年以来,市场一直担心“出口可能不及预期,拖累全年GDP增速”。

此外,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节能减排等稳增长措施未来有望陆续出台,但这些措施在一系列稳增长“组合拳”的配套措施中可能排名相对靠后。

无论是新经济还是数字经济,今年资本市场围绕“稳增长”的政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未来可能会继续给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会。

杨建华:从政策上看,去年年底,政府看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把“稳增长”作为首要的经济任务。此外,今年是一个大的政治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下半年在北京举行。放眼整个国际社会,今年也是一个大的政治年,很多国家面临中期选举和总统选举。然而,投资者对“稳增长”措施的力度以及能否稳定经济的预期令人困惑,信心并不充足。预期的逆转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出台更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对政府“稳增长”的决心和能力非常有信心,相信投资者的预期会发生逆转。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还是以“稳”为主。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前提下,稳的力度和措施会更大,今年流动性会更好。虽然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将较去年放缓,但a股市场仍以流动性为主。流动性充足,市场机会就多。

唐晓东:目前生产、投资、消费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企稳回升,稳增长的政策大概率会持续支持。核心选项预计将集中在房地产相关的政策,加速财政支出,扩大

沙威:除了市场已经预期的基建和房地产的放松,消费方向的政策也值得期待。2021年刺激消费的政策相对较少。在今年财政政策扩张的大背景下,消费券、以旧换新等消费相关政策可能会陆续出台。如果后期疫情控制放松,消费板块将有较好的布局机会。

李永兴:2021年三季度以来,我们看到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房地产信用风险叠加增长的下行预期加剧了市场的担忧。在此背景下,2021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初步释放出宽松信号,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此轮“稳增长”的方向。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可能仍有压力,“稳增长”可能成为全年政策主线。地方两会对此高度重视,全国两会及后续政策将继续围绕扩大内需进行解读。具体路径可能是继续增加新增基建,有限重启基建地产投资,刺激消费。目前市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政策向这个方向演进的预期,未来相关板块能否形成趋势性行情还需要基本面数据来验证。

陆斌: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今年“稳增长”政策有望成为两会焦点。基建投资和保障房建设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立足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将协同工作,数字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将成为基础设施的亮点。

吴国庆:我的结论是肯定的。目前,各级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对稳增长必要性的预期相对一致,但在具体路径上仍存在分歧。背后的核心在于上述决策层如何权衡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两大目标。两者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二季度乃至全年行业风格的不同。相比之下,房地产和老基建的市场还是有一定的预期差,但有一定的估值性价比;新基建大概率是政策发力的重点,但市场已经提前反应。从目前地方两会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新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和数字乡村可能会超预期,后期会继续关注两会动态验证的推断。

产业政策助力两会上的产业趋势判断。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全国各省两会已经召开,关键词是新旧基建、产业政策、国企改革、新能源。你认为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如何?

韩:国企改革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支柱作用。所以国企改革是一个稳定渐进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

相比较而言,新能源更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稳增长行业,资本市场会更加关注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机会。对此,我们相对更看好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相关产业链的优质公司的投资机会。

周伟文:新旧基建利好相关行业。未来新能源产业政策将继续支持,推动行业销量持续增长。其中,细分行业的利润增速会有所分化。有些会在来年保持高增长,有些会在一两年后放缓。所以中期投资机会也会分化。短期来看,如果下跌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反弹机会。

陆斌:稳增长背景下,传统基础设施中的水利、交通、城市管网建设

唐晓东:两会上的产业政策有助于判断产业走势,但也需要结合板块内部的分化和估值来做市场判断。2022年,新旧基建是更有可能的政策抓手。在新基建、信息基建、IT硬件、辅助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应用方面,老基建投资相关板块上半年有望出现阶段性机会。新能源仍将是长期政策方向碳中和的重点,中长期看好,但预计今年细分行业分化将扩大。关注风电、光伏运营和上游原材料,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利润可能会受到限制。

沙威:我觉得核心目标是继续走向高质量发展。虽然2022年稳字当头迫在眉睫,但两会仍将着眼长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更好地平衡环保、安全和公平。说到投资机会,我觉得中期角度可以关注几个方面:制造业在上升,能源在慢慢变化,安全更重要,消费还可以。第一,制造业升级需要通过“补短板、锻长板”实现更高的工业附加值,更好地参与全球分工,这也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第二,在新旧能源交替的磨合期,我们认为一方面要继续关注中国正在发力的新能源领域,但同时传统能源领域的支出不足也将支撑长期通胀中枢的复苏,全球双碳的实施将进一步压制传统能源领域的支出投入,增加传统能源价格的潜在上行风险。第三,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已经提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的思想。安全的内涵和范围更加丰富,包括国防安全、产业链安全、能源和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等。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国防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可能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方向。第四,在“共同富裕”的催化下,我们认为未来家居护理/乳制品/啤酒/软饮料/大众美容和个人护理品等大众消费品值得关注。

吴国庆:这些方面大概率也会是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说到投资,我更注重比较行业的预期差和性价比。新能源渗透和新基础设施建设是确定性的长期主线,但去年以来市场对此进行了解读,可能会削弱相关板块的弹性。市场对老基建和国企改革意见不一,但两个方向更划算。以后我也会密切关注两会动向,调整投资重点。

李永兴:从历史上看,NPC和CPPCC的政策预期涉及的板块或行业通常表现良好,但目前处于“稳增长”政策阶段,市场对这类政策的关注度更高,包括传统的基建链和房地产链。

此外,新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的结合,可能会孕育出新的投资方向,甚至全年的市场主线,包括计算机、通信、电网等。我们观察到,今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农业和通信行业进行了集中部署,重点部署了5G基站、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等建设任务。而与新能源安装相关的总体目标与去年相比有所减弱。因此,我们认为大概率新增基建是全年基建投资的重点。

“一号文件”给农业领域带来布局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日前,经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陆和北方省份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在扩大。对于广东、浙江等经济富裕省份来说,农村建设不存在太多问题,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还得依靠政府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当前强调共同富裕的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但就资本市场而言,每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老话题。事实上,这方面映射到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相关性并不高,可能还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层面。

陆斌: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聚焦“三农”。今年对农村振兴的关注以及随后与农村相关的消费有望改善。此外,文件强调,要大力推广种源等关键农业核心技术,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计划。如果未来有配套政策实施,将利好种业育种板块。

唐晓东:中央一号文件会有短期题材炒作对投资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中长期政策红利目标的引导。

这份文件显示出对种业的高度重视,详细列出了推进种业技术研发的政策要求,包括对种子源等农业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要求各省因地制宜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计划,强调转基因等重大生物育种工程的研发。同时,在非种业方面,文件对主粮、玉米、生猪的供需矛盾表示担忧,预计粮价将维持高位景气。

沙威:其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2022年第二个关于乡村振兴的官方文件。之前的文件是《意见》,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在投资机会方面,我们认为可以归纳为三大方向:一是产业发展。其中,农业现代化的机遇与第一产业(绿色农业、农业机械装备等)相关。)值得关注,与二三产业相关的冷链物流、县域消费、乡村旅游也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生态宜居。其中既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供水保障),也有生产建设(水利、道路等。).

第三是数字化赋能。《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指出,在农村实施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化赋能,“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数字经济将成为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抓手。

吴国庆:这次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粮食安全仍然是最重要的部分。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大规模返贫两条底线”,同时强调要大力推广种源等关键农业核心技术,“启动”重大农业生物育种工程,体现了国家对种业振兴的重视。种业、生物育种、农业育种、动物保护等板块将直接受益于后续政策的实施。

此外,这份文件聚焦乡村振兴领域,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村建设、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等做出了诸多政策安排,基础设施(农村水利、路桥建设)、环境保护(农村污水处理)、数据中心(农村大数据建设)、农业机械等相关板块有望直接受益。

李永兴:中央一号文件0755-7900

第三,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文件继续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同时强调农机装备升级技术研究。对应具体行业,预计种业、水利路桥建设、数据中心、农机等都将受益。

房地产可能会有一定的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近期部分地区房地产政策有所松动。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影响有多大?

韩:“房住不炒”被定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只是因为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而且上下游涉及很多产业链。可能会根据各地经济增速的差异进行小幅调整,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一线城市新房销售价格处于控制状态,这也意味着作为上市公司,房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了,未来将考验开发商的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在资本市场上,房地产板块的投资属性也越来越偏向制造业,可能很难有大幅增长的空间。

杨建华: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房地产行业,可能会有一些机会,但这取决于后续的政策趋势。从长逻辑来看,2020年底银监会给房地产公司划了“三条红线”,很多民营房地产公司遇到资金链困难,包括头部的一些公司,对房地产产业链影响很大,很多下游供应商会提坏账,这也导致房地产新开工,土地出让大幅下降。在稳定经济的过程中,房地产的权重比较大。我们预计今年房地产肯定会放松,但是放松的效果如何?房产税试点会往哪个方向走?我们也在密切观察和跟踪。

房地产属于低估值板块,这几年已经充分调整。一旦政策放松,以资金链相对安全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为代表的房地产公司,一方面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估值非常便宜,有一定的估值修复机会。

陆斌: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政策前期是比较严格的。目前,一些地区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有利于满足居民正常的住房需求。回过头来看,“房住不抄”的基调不会改变,但政策有望边际回暖,房地产基本面有望见底。

唐晓东:2021年第四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已经转为负增长。后续降息和房地产边际宽松是稳增长的自然政策路径。房地产的低迷是当前经济下行的核心拖累。目前,房地产销售尚未稳定。进一步的房地产宽松是支撑经济的重要手段,这和不用房地产做刺激并不矛盾。在留房不炒的总基调下,我对房地产企稳有信心。但考虑到土地产销量和销售总面积已经达到17亿多平方米的高位,我不认为房地产会有大的提振。

沙威: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之前政策过于严厉之后的一种修正。虽然“三条红线”的核心命题短期内不会改变,但在稳增长的要求下,不宜把房地产限制得太紧。今年以来,房地产基本面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我们预计,在年中之前,我们不会看到整体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房地产“良性循环”的实现还需要时间,还需要供需双向优化。从近期政策边际松动的影响来看,一线城市房贷利率下行具有一定的信号意义,也体现了“因城施策”的必要性。我们期望仍然有

李永兴:目前房地产政策边际松动信号在加大,但支持力度有所克制。一方面,要缓解信贷风险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压力,改善资金流通,利用保障性租赁房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另一方面,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防止房价非理性上涨。总的来说,房地产政策的松动是在一定限度内阶段性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房住不炒”仍是中长期政策的主线。但从影响来看,房地产的企稳放松会边际上提升市场情绪,有助于经济企稳。

经济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

货币政策将保持相对积极。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稳增长的政策下,有分析师预测今年经济会出现明显复苏。你怎么想呢?这会影响货币政策吗?

韩:今年的宏观经济可能会有太多的亮点。首先,从去年6月份开始,房地产无论是新购土地还是新开工面积都呈现下降趋势;其次,受疫情影响,整体消费依然疲软,没有回暖迹象;出口的可预见性不强,也缺乏自主可控性。大家都不知道今年出口能有多少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在刺激经济方面发挥很大作用,这对今年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总体而言,今年经济增长仍面临压力。

虽然海外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中国一直强调要以自己为主,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未来会基于防范金融风险和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走势进行综合考虑,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但可能很难有太大的放松空间。

陆斌:目前稳增长的政策更多的是对冲经济下滑,而不是实质性地刺激经济。所以今年经济明显复苏的概率很小,更多的是低迷之后的企稳状态。目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增长。在经济企稳回升之前,货币政策可能会保持相对宽松。

周伟文:我们预计未来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发力,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考虑到房地产、出口、防疫仍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对今年的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根据这一预测,货币政策将保持相对积极。

唐晓东:2021年上半年,国内需求非常强劲。后来随着信贷收缩,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以及碳中和、房地产等产业政策的打压,经济出现明显下行,但自身动能还在。自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稳增长以来,信贷初步企稳,房地产保证金放松,财政支出扩大。我们相信经济会稳定下来。从范围来看,不采取基建和房地产刺激的总基调是明确的,所以我们认为不会对经济有明显的提振。预计宏观经济将更类似于2012年和2019年的转型年。在房地产回暖之前,宽货币还会继续。目前地缘政治风险扰动金融市场,美联储加息预期开始减弱,国内央行以我为主的空间得以维持。

沙威:目前来看,经济明显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稳定经济和就业仍然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离目标还很远。一方面,海外疫情防控逐步放开,生产势头逐步恢复,必然会对国内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刺激持续缺位,房地产投资下行风险不容忽视,内需有待进一步复苏。投资方是主要的,很少把握

吴国庆:我对中央政府稳定经济的决心和手段充满信心。我认为,中国经济将在年内走出低谷,但未来经济的显著复苏将是当前和潜在的总量政策调整的结果而非原因。为了实现复苏,中央政府将做出积极回应。但在总量政策上,我认为近几个月货币政策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当前信贷政策调整的边际效用可能更占优势,后期可能会围绕信贷需求端进行进一步的政策调整。

李永兴: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宏观经济触底的阶段。欧美的边际流动性收紧或施压外需。边际消费数据较疫情前仍有修复空间,全年经济仍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地对“稳增长”任务的明确部署,对推动经济触底拐点有积极作用。从结构上看,压力更多地集中在信贷方面,而不是货币方面。1月份MLF和LPR的下调为信贷扩张留下了空间。考虑到海外流动性收紧,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较弱。预计后期总量政策将更倾向于释放社会融资需求。

历史上a股在两会初期涨幅更大。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历史上看,两会对a股走势的影响有多大?两会的政策对你全年的投资有影响吗?

陆斌:NPC和CPPCC的政策有一个全年定调的作用。NPC和CPPCC的新政策变化也将对资本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或成为市场的重要主题和轨道方向,值得密切关注。

周伟文:我们一般研究中长期的投资机会和趋势,对短期的市场波动关注较少,这也是很难预测的。两会不会对短期a股走势产生明显影响。

唐晓东:回顾2002年到2021年,会发现两会前后一个月,a股上涨的概率比较大。2017年以来,上证综指在两会召开的前一个月和后一个月上涨的概率接近80%,两会期间波动多在窄幅震荡。两会政策对全年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方向上。从历史数据来看,两会确定的新政策方向将成为全年市场的新焦点,更容易走出行情。

沙伟:从历史上看,a股指数在两会初期是出现上涨的。但随着两会临近,涨幅开始逐渐收窄甚至下降。中证500和创业板指数涨幅相对较高,中小盘股票更占优势。以往两会当天市场表现一般,盘后情绪逐渐回暖,中小盘和高估值品种弹性较大。

两会政策一般会消除市场对短期政策的疑虑,确定全年乃至中长期的发展方向,对全年的投资布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吴国庆:根据历史经验,两会前,受政策预期影响,市场表现通常较为活跃。从复牌可以看出,2011年以来的11年中,上证综指有9年呈现大幅上涨,上涨概率超过80%,其中最高涨幅可达14.35%。

随着两会的召开,当年的政策基调和经济增长目标逐一落地,市场逐渐回归平淡期。现阶段指数上涨的概率只有50-60%。

两会后,随着年报和一季报窗口期的到来,市场的主要逻辑逐渐回归基本面。高景气度的行业或板块往往是资金追逐的对象,一些明显受益于政策的板块也会成为现阶段的热门题材。在中间和lo

尤其是两会后,a股进入大篇幅年报、季报披露期,市场走势趋于平稳。通常主力逻辑会逐渐回归基本面驱动,业绩确定性高的板块往往会获得更多的资金关注。目前,市场期待两会发布更多“稳增长”相关政策。此外,一些新的热点可能会出现,成为全年的投资主线。

稳增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受关注。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2年以来,市场风格变化较大。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哪些?你更看重什么?

韩:今年以来,部分行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其中既有高估值的因素,也有产业政策调整的因素。

此外,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市场上部分基金也在调整资产配置。与煤炭、石油价格相关的传统资产被低估,这也吸引了一些避险资金。预计今年的市场风格将更多的是红利和价值。

杨建华:从年初以来的市场走势来看,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偏差。目前市场调整幅度比我们预期大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去年充分解读的新能源板块已经调整,基本符合预期。虽然长期看好新能源板块,但是业绩已经透支了一定的估值,需要一段时间的动摇和消化。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与预期不一致的地方。目前市场在进一步消磨估值。去年全面调整的消费医药,今年又杀出一波估值洼地,市场的估值重心正在下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今年的态度依然谨慎。

近期影响市场的主要风险有:一是美联储加息和收缩的明确性。美联储加息和收缩是一个很大的外部影响因素。从以往的影响来看,2008年以来的三次收缩都使得标准普尔500指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或明显波动。3月市场后续流动性和外围资金市场表现仍未落地,短期观望情绪浓厚。

第二,国内稳增长政策工具的使用时间和力度预计不佳。1月国内开展MLF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政策仍然坚定,后续政策工具仍有很大空间来稳定增长。但上述操作低于部分市场预期,对市场情绪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冲突,年报和一季报的窗口业绩未能达到预期,以及美国科技股看空和暴跌的共同影响,都将给a股带来不确定性。

周伟文:影响2022年市场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包括美联储政策、市场估值、地缘政治等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前景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来说,中长期是比较确定的,市场估值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从中期来看,宏观经济走势和美联储政策会对股市产生一定影响。

陆斌:目前有影响市场的因素。一是美联储收紧带来了全球风险资产回调;二是中国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第三,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大宗商品上行带来通胀压力加大。a股市场更依赖自身基本面,国内稳增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需要关注。

唐晓东:2022年以来市场风格的切换主要与国内宏观环境、美联储收紧以及资本流向上行的一些变化有关。首先,价值股受益于宏观周期的变化。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内稳增长基调确立,信贷周期由收缩转向企稳回升,广义货币环境叠加。核心压制

但我们看成长股,更关注产业趋势的确定性带来的中长期表现。基本面上来看,医药、消费、新能源等热门赛道板块的产业趋势没有大的变化,业绩预告也不错,所以阶段性下跌其实提供了长期布局的机会。就A股整体而言,今年还需要关注美联储收紧流动性带来的扰动。不过当前中国市场体量支持以我为主,预计美国流动性收紧对A股构成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

沙炜:年初以来市场持续下行,同时风格出现显著切换,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宏观风格的切换导致权益市场风格切换。2021年四季度稳增长政策明显发力以来,信用企稳扩张,宏观经济的底部逐步确认,稳增长方向盈利边际改善,包括金融地产等板块,这直接驱动了市场风格从成长风格转向了价值风格。

二是外围市场风险传染。美国通胀高居不下,美债利率快速上行,美股成长股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情绪上对国内成长风格造成了扰动。这两大因素中,我个人更看重前者,市场短期的主线依然围绕信用宽松和稳增长展开,市场风格趋于均衡,预计将迎来一波全面性的估值修复行情。

吴国清:过去2个月,在联储释放鹰派信号、稳增长预期升温、疫情持续反复等一系列因素作用下,A股市场出现一轮大幅调整。场内资金逐步从此前的热门赛道切换至低估值价值板块,市场表现来看,这一阶段,此前热度较高的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板块持续调整,金融、周期类低位低估板块则表现相对占优。

展望来看,目前的下跌行情中已较大程度计入经济下修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信用大幅放量、稳增长催化剂不断的大环境下,短期内的超跌反弹有望逐步展开,但考虑到基本面因素,预计整体性机会不大,指数级上涨机会仍需等到下半年盈利触底回升拐点出现之后。

李永兴:开年以来,全球主要市场波动普遍加大,美联储及欧洲部分国家货币政策的“鹰派”表态带来流动性的担忧,部分区域冲突事件仍在继续发酵;国内方面,政策“稳增长”逐步发力,但在经济数据没有出现明显企稳迹象之前,投资者情绪仍然保持审慎,国内疫情散发也加重了投资者对于经济增长尤其是消费的担忧。

多重因素的交织导致资金在下跌中从高景气赛道流向安全边际高、估值低位的防御性板块,银行、基建以及困境反转预期的旅行、餐饮和航空等板块表现得更加抗跌,而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赛道则迎来持续调整。

后续来看,随着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防疫政策朝常态化转向,此前由于基本面疲弱而导致对宽信用信心不足的悲观情绪有望得到缓解,市场有望迎来超跌后的修复式反弹,但持续性的向上行情需要等待经济预期明显改善以及海外风险充分释放。

一边看好“价值反转”

一边优质成长被看好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您看来,今年2022年投资主线是什么?哪些板块是您看好的?

韩贤旺:随着新能源车销量以及光伏装机量整体继续高速增长,新能源细分市场供应链机会会越来越多。从全年来看,我们还是相对看好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机会。

此外,在科技方面,我们也相对看好自主可控的创新资产,这类资产不太容易受海外供应链及全球政治因素影响,也是政府大力鼓励发展的方向。之前在自主可控投资领域方面,大家更多关注半导体产业,事实上,在政府主导的硬科技领域,例如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海外替代环节,也有很多成长很快的优质企业。

杨建华:紧密观察市场动态,关注优质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幅度和估值性价比,采取精选个股和越跌越买的稳步加仓策略,积极捕捉市场回调带来的投资良机。

一是看好长逻辑不变的消费升级,这是我们一直看好的一个板块。短期来看,消费行业确实是受疫情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表现低迷,但我们也看到对疫情防控的措施逐步更加宽松和有弹性,期待更加常态化的防疫措施对整个消费、就业、经济活动的影响都会逐步弱化。目前是大消费板块基本面较弱的时候,也是配置比较好的时机。

二是比较看好去年受疫情和成本压力影响、业绩受到压制的一些中游制造业,包括消费服务板块,消费品制造板块等。今年在这些制约因素逐步缓解或者消退的情况下,行业业绩有望得到修复。当然也存在成本压力能否缓解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不期待成本会迅速下行,但只要保持走势平稳,压力就会比去年有比较大的缓解。当然我们也会密切观察能源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的运行能否达到预期,出现高位走平或者是慢慢回落。

三是以新能源和军工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长期也值得看好,但是对于其竞争格局,哪些环节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能够长期维持,还需要密切观察。去年的大幅度上涨,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比较乐观的预期,目前来讲估值处于高位,我们觉得在震荡消化估值以后,应该有良好的投资前景。

陆彬:站在当前,我们更倾向于“优质成长”将成为后续市场的主要投资机会。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科技创新的时代趋势下,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优质的成长行业和公司(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医药、新消费、TMT科技等),因为产业需求爆发、全球市占率提升,新产品放量或者进口替代等原因,整体行业空间较大,公司竞争力日益加强,未来几年有望实现较快的复合增速。

这一大趋势并不会随着短期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改变。经过中观行业比较和自下而上个股研究,当前不少成长行业和公司估值因为市场下跌或者业绩增长,已经具备较大的投资吸引力。所以,我们认为后续市场的投资主线是“优质成长”。

周蔚文:困境反转行业是2022年一条重要的投资线索,包括餐饮、酒店、旅游、交通运输、演艺、养殖等多个行业。尽管目前疫情尚未散退,但乐观来看,未来一两年后我们走出疫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这将为以上行业带来显著投资机会。2021年三四季度,养殖行业经历了几十年来亏损较严重的时段,未来一两年的行业利润有望恢复正常,可能带来相关投资机会。

唐小东:2019-2021年市场经历了多次极致风格后的极致逆转,2022年来看存在板块轮动的可能性也很大。目前确定性较高的是,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宏观经济预计底部企稳,这对2021年表现不佳的价值股、大盘股有支撑,传统价值板块占优,例如基建、建材、大金融等。

另一方面,对2021年表现好的成长板块,目前产业趋势依然积极,因此系统性下跌的风险相对是可控的。从较长投资周期来看,产业趋势向好的低碳板块,如果在短期轮动中出现回调,反而创造了比较好的配置机会。从产业政策推动的角度而言,可关注能源建设方面的绿电和电网,以及缓和通胀矛盾的数字经济。

沙炜:总结下来还是可以归为四条主线:能源更替、新老基建、地产纠偏、消费企稳。其一,能源更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程中会伴随着摩擦和阵痛,我们认为2022年新能源产业链会继续快速发展,但传统能源如石油化工链由于长期资本开支不足带来的结构行情也值得重视。

其二,新老基建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老基建依然承载着大部分投资体量,而新基建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下,弹性更大。

其三,地产纠偏在前面的问题中已有提及,地产以及地产链特别是地产后周期行业相较去年有望迎来一波修复。

其四,消费的修复依然值得期待,2021年国内消费情况不佳,消费行业表现也较弱,2022年在政策推动和疫情防控的支撑下,有望企稳。

吴国清:今年以来在信用大幅放量环境下,市场剩余流动性相对充裕,中小盘风格有望延续。而考虑到第一、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中“稳增长”比重明显提升;第二、能源革命、智能化、自主可控等催化下,包括新能源、半导体、5G等在内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景气扩散周期之中。相关领域中小股票占优仍有望成为2022年全年的主旋律。

具体配置上来看,建议关注三条线索:第一、新能源车、新能源大基地、半导体、军工等在内的景气赛道,如果没有产业层面低于预期,阶段性调整之后仍是核心进攻的方向;第二、稳增长中新的投资方向,如核电、氢能源等;第三、有望成为未来1-2年主线的TMT板块,包括5G+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华为供应链和生态圈(如金融信创、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等。

李永兴:关注的行业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是房地产龙头公司,去年房地产政策影响较大,造成一些民营企业风险暴露,同时去年的房地产销售已经加倍传导影响到拿地开工,若一两年后需求未出现大幅下滑,房地产行业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届时房价也将面临上涨压力。因此从房地产政策的角度看,到了需要纠偏的阶段。对房地产龙头公司而言,无论政策是否纠偏,均会有不错的投资机会。若政策纠偏,将迎来整体性的投资机会;若政策较严厉,龙头公司的市占率和利润率可能实现双升,迎来系统性估值提升机会。

第二关注双碳政策下新能源发电、储能配网改造的机会。去年双碳政策推进力度较大,对民生用电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双碳政策会进行一定程度纠偏。这意味着对上游供给的压制、对能耗指标的管控,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放松。在双碳政策大方向不改的背景下,新能源发电以及配套的储能电网改造的投资量大概率会上升,因此新能源发电、储能配网改造长期来看可能仍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第三关注智能汽车投资机会。近几年新能源车的发展主要聚焦于电池技术,而当前阶段,新能源汽车提供的智能化体验将成为抢夺市场份额的新焦点之一。在智能汽车领域,产业链推进的速度有望加快。智能化零部件的认证周期通常需要三年以上,但造车新势力将认证周期缩短至一到两年,极大程度加快产业链的推进。2022年,智能汽车包括汽车电子产业链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