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随着外资加速进入 中国和公募基金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2023年03月16日 10:03 来源于:共富财经
(原标题: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红周刊作者|曹nbsp规划nbsp。王立峰nbsp“越来越多的外资管理机构能够

(原标题: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红周刊作者|曹nbsp规划nbsp。王立峰nbsp

“越来越多的外资管理机构能够进入中国市场,开展日益丰富的资产管理服务。这一方面给国内投资者带来了更先进的投资管理理念,给投资者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给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随着更多的外资公募基金获准扩大在华资产管理规模,中国的公募基金业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激烈市场竞争做准备。中国基金业公募规模目前约为27.3万亿元。

国外公募积极在中国财富管理领域寻找机会,主要基于中国财富领域的广阔空间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根据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20万亿元,33,354,这被普遍视为财富管理的丰富沃土。

大约三年前,中国政府放开了公开发行基金中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此后,贝莱德、富达、路博迈、摩根士丹利华鑫、联博基金等8家外资公募相继获批。外资上市的参与将带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但也可能带来市场竞争的加剧。

加速引进外资

公募基金市场竞争加剧。

3月3日,由联博集团旗下联博香港有限公司100%控股的联博基金获得证监会核准。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外商独资公开募股已经增加到8家。其中,联博基金、贝莱德基金、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施罗德基金为外资管理巨头直接申请的基金公司公募;TEDA宏利基金、上投摩根基金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是由合资公开发行转为外商独资公开发行)。

虽然2020年4月,我国正式取消了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和基金管理公司公募限制,但上述8家外资公募公司中,除贝莱德是2021年获批外,其余7家动作都是2022年下半年以来完成的。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优质境外机构设立基金公司或扩大持股比例,鼓励行业积极借鉴境外先进资产管理经验和有益商业模式。这可能会直接刺激更多的国外公募进入中国。目前还有很多国外公募在排队等待入场。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泛达集团旗下的泛达基金正在向证监会申请公募牌照,已获受理,正在等待监管反馈。

有业内分析认为,国外公募看好中国市场,中国居民的巨额储蓄可能是原因之一。根据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中国,到2022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20万亿元,——,这被普遍视为财富管理的丰富沃土。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阶段发展,中国有望迎来一个居民大富裕的时代。中国开放的金融政策也鼓励了外国投资。

这些都有望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这也意味着竞争。

在国外公募积极进军的同时,国内公募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扩张的步伐正在放缓。据中国资产管理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为26.03万亿元,较2021年底的25.56万亿元增长不足4%;2023年发行略有加速,但仍是低增长。

与前几年相比,规模扩张的步伐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公募基金产业规模分别为13.03万亿、14.77万亿、19.89万亿和25.56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这是市场竞争加剧的重要表现。再来看另一组数据。《红周刊》根据中国资产管理协会公布的基金公募数量和总份额数据计算的平均单只基金规模,中国基金业公募单只基金发行规模从2021年4月的24.61亿元下降到2022年底的22.64亿元,2023年1月小幅上升到23.37亿元,仅与近三年数据持平,仍为

这个数据至少说明,公募基金的筹资难度在上升。

从基金发行规模来看,2022年基金发行规模仅为1480.27亿,创下2018年熊市以来的新低。对此,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与研究中心负责人刘益谦指出:“统计2022年新基金数量位列历史第二,仅次于2021年。可以看出,基金公司仍然有积极的发行新产品的意愿,但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热情有所下降。"

但从头部基金公司来看,一改之前快速发行新基金的“微攻城”风格,而是主动收缩发行数量。目前规模排名第一的易方达基金2022年新基金发行总数为35只,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67只。排名第二的广发基金和排名第三的华夏基金也不例外。广发新成立基金由66只减少到37只,华夏基金由94只减少到56只。

当然,基金的规模也和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有直接关系。毕竟2022年资本市场处于深度调整状态,所以公募基金规模缩水还是正常的。

对于去年的发行,某基金公司也向《红周刊》坦言:“去年a股市场动荡,市场博弈情绪增加,短期热点分散,基民赚钱效应大打折扣,间接影响了基金的发行热情和首发规模。”

可见赚钱效应弱才是核心问题。据统计,剔除打新基金后,去年主动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仅为-16.9%。隐藏在这一问题背后的是基金投资领域公募热场的拥挤。去年基金经理重仓堆积的新能源等板块的下跌也印证了这一点,iFind新能源指数跌幅高达30.24%。

尽管有去年的调整,今年的赛道拥堵依然存在。目前指数在3300点左右,与5年前同期基本持平。不过,与那一次相比,该板块的估值存在较大差异。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0个行业的估值高于5年,约占65%。计算机、电子、商贸零售、汽车、医药、生物等机构资金高的“热道”,估值都有所上升。

然而,2018年至2021年,热门赛马场估值快速提升给基金带来超额收益,从而推动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的故事,现在很难重演。在这种环境下,任何基金的介入都会带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尽管外资公募基金在内地公募基金中的比例仍然微不足道。

当然,钱从不睡觉。在前几年热门赛道被关停的情况下,未来资金可能形成某个领域抱团的新方向,也可能被低估,也可能是政策扶持的新方向。

未来基金公募会呈现怎样的竞争生态,更值得关注。外资是竞争对手还是会与国内公募形成合力,值得关注。

境内外公募同台。

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在未来的竞争中,国内外公募在市场上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对于国外公开发行,公司的股东通常是历史悠久的海外投资公司。比如施罗德基金的股东是英国百年资产管理机构施罗德投资集团,摩根基金的股东是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摩根大通集团。“这些海外股东经历过多次牛熊切换,更注重尾部风险的控制;在资产配置、投资理念、投后管理、交易流程等方面会有更先进的方法。为基金公开发行提供更好的投资和研究支持。”刘益谦指出:“但是,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不同,投资方式的本土化需要时间来验证。”

以最早有历史业绩的外资公募黑石基金为例。截至3月8日收盘,公司2021年9月7日成立的首只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型的退出率仍在20%以上,而2022年1月21日成立的贝莱德港股通视野和2022年8月31日成立的贝莱德先进制造一年持有混合型也为负收益。但在一年或两年的考察周期内,短期因素对业绩的影响更为显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贝莱德为代表的外资公募在中国市场的长期战绩值得持续关注。毕竟一两年的业绩相对于百年的投资历史来说太短了。

对于外资公募的进入,头部公司华夏基金直言,机遇与挑战并存。该公司表示:“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管理机构得以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日益丰富的资产管理服务。一方面给国内投资者带来了更先进的投资管理理念和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给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何在与外资机构的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如何取长补短,借鉴外资管理机构的优秀经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一家百亿基金公司也告诉《红周刊》:“相比国外公募,内地公募基金公司普遍缺乏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资产配置经验。外资机构在跨境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方面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可以借助跨境投资工具丰富和完善产品线。目前内地公募基金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境外机构特色产品布局更有利于差异化业务探索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而国内公募的股东在投资经验上略逊一筹,但扎根于a股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本土优势。刘益谦分析:“国内公募管理人的股东公司包括很多类型,包括银行、券商、信托、保险、期货、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个人、私募等。不同股东给予的支持各有侧重。比如,银行股东通常为管理者提供渠道支持,券商提供更多的投研支持。相比国外公募,内资公募基金凭借本土资源具有更强的渠道优势。”

此外,华夏基金还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19年以来三年多的快速发展,国内大部分基金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线,在投资中国市场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口碑,以及在渠道建设和了解国内投资者偏好方面的深厚积累。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公募行业迎来新的竞争生态

降低费率,创新产品是必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刘益谦强调:“从国内外公募现状来看,本质上没有区别。外资公募基金的员工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其他员工有本地背景,或者在中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非常了解中国本地市场;仅参与的股东

目前,除了收益率这一核心竞争力外,借鉴海外经验,降低费率也是基金公司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泰君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海外)头部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提供指数产品,规模效应下较低的指数基金费率是核心。贝莱德等领先机构的指数产品均低于行业平均费率。”

事实上,降低管理费率已经点燃了国内市场的火焰。随着《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发布,降低费用,让利给投资者,必然成为未来公募管理人的主要趋势。为了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痛点,2022年,很多基金公司都宣布了盈利型基金,即通过降低管理费,实现基金规模与收费成反比,持有期与收费成反比等。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可以共担收益风险,实现双赢。正面你输,反面我赢这种情况也有望慢慢改变。

今年以来,基金降费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今年3月,东兴未来价值组合和鹏华尚锋宣布降低管理费。前者是灵活基金,管理费由1.5%/年降为1.0%。后者是债券基金,其管理费从0.6%/年下调至0.3%/年。此外,后者还降低了0.2%/年的托管费。

从以往的费率调整公告来看,近年来降低费率的产品主要是货币、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对于他们来说,费率的降低直接意味着收益率的提升,其规模扩张效应往往是立竿见影的。此外,国内头部基金也带领指数基金掀起价格战。费率下调的产品中,主动权益类产品数量较少。对此,上述百亿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如果是指数基金之类的工具,其他公司在降低费率时会考虑通过对标来降低费率。但如果是主动权益类产品,投资价值一定要考虑进去。”

但据相关统计,欧美主动股票型基金的年管理费为0.5%~0.92%,而国内平均水平高达1.5%。还有很多基金高于这个水平。从0755到79000统计,目前费率最高的中邮核心竞争力,浮动费率管理费高达3%。此外,LOF等产品的税率也达到了2%。在提倡长期投资的背景下,高费率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国内主动股票型基金降低费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除了降低费率,基金公司未来在产品设计上也需要更加用心。刘益谦指出:“在新产品的设计上,要避免追涨杀跌,发行热卖、有利可图的‘伪热卖’产品;应该从投资者长期利益的角度来发行产品,发行代表中国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主题基金,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华夏基金表示,近年来推出了多只持有型产品,帮助投资者分享资本市场的长期红利。

(本文已于3月11日《红周刊》发表,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建议交易。)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