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信科技2022年度董事会业务回顾
(原标题:宝信科技2022年度董事会业务回顾)
宝信科技(002514)董事会2022年经营意见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复杂,经济稳定政策和相应措施将陆续出台。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推进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1 N”政策体系的构建,国家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指导,各大省份相继提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和配套政策措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以“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为核心战略定位,以“新能源智能制造”为发展方针,稳步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业务发展初见成效,对原有业务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1.智能制造产业
精密数控钣金:公司精密数控钣金业务属于传统金属加工行业,已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成熟期。行业在寻求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技术壁垒,需要通过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来刺激行业的发展,同时需要激发生产力潜力,扩大产能,占领市场份额,建立品牌优势,在当前环境下实现稳定发展和积极突破。公司在精密数控钣金行业夯实基础,树立良好信誉,维护老客户群体的同时,积极开发新客户群体,同时深挖生产潜力,扩大产能,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本增效,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树立品牌优势。
智能装备制造:公司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属于自动化设备组装制造行业。根据国家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以制造本质为基础,以技术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供应链、产业集群等载体为依托,构建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体系。公司将紧扣国家发展规划,夯实智能装备制造基础,提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智能装备解决方案,提供从开发、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投产的全线服务。在提供智能设备设施的同时,还提供配套的工程、技术和信息服务。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不同制造领域使用的设备会根据产业发展的变化表现出周期性特征。公司设备产品主要用于制造光伏、储能、充/换电产品和电子产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新能源产业
(1)光伏产业
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光伏装机需求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和CPIA的数据,2022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87.41GW,截至2022年底累计并网容量为392.04GW,呈持续增长趋势。随着光伏产业上游硅材料等相关原材料的产能释放和市场调整,硅材料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下降并逐步稳定,高效电池新技术逐步产业化,推动光伏产品进一步降本增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迭代,随着PERC技术的不断成熟,P型单晶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接近PERC电池效率的极限。为了进一步降低光伏产品的成本,提高效率,新一代光伏电池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市场选择的趋势。HJT(异质结带本征薄层)作为光伏电池领域的新一代技术代表,具有更好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双面率、更好的温度系数、更容易实现晶圆减薄、生产工艺更短、稳定性更好等优点。经过几年的发展,HJT的生产技术和配套产业链已经逐渐成熟,并进入量产阶段。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更低的制造成本一直是光伏电池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光伏电池技术是影响光伏产品光电转换效率的核心环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具有比晶体硅电池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潜力、更大的规模成本降低空间和更好的叠层材料性能等优势,是未来下一代光伏电池的主要技术路径之一。钙钛矿/晶体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有望引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迭代升级。钙钛矿和HJT的物理结构适应性强,生产工艺相似,开路电压高,使得钙钛矿和HJT结合的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叠层工艺优化、电成本降低、窄带隙底电池稳定性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正逐渐成为未来高效光伏电池研究和工业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报告期内,公司已在蚌埠市怀远县投资建设2GW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生产线,计划2023年投产。截至目前,公司2022年在连云港投资的500MW光伏组件生产线已投产。同时,公司与张春福教授、朱卫东教授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产业化研究和商业化解决方案。
(2)火电柔性调峰行业情况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的全面推进,未来我国绿色能源的比重将大幅提高,绿色用电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完善行业规划、补贴确认、消费保护等多种机制,确保行业向价格公平的市场平稳过渡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当中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目标,在实现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火电的灵活调峰可视为绿色电力消纳的前端服务之一。公司火电灵活调峰业务主要为北方热电联产机组供暖季电网调峰提供辅助服务,调峰业务一般集中在供暖季。公司将在稳定运营目前调峰项目的同时,深挖项目潜力,提高公司在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
(三)充换电行业情况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增速和普及率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配套基础设施的配合。充换电作为能源产业链的终端环节,是能源布局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领域,国家扶持政策频出。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号(发改能源监管〔2022〕53号)。从加快住宅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提高城乡充换电保障能力、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充电设施运行维护、做好电网建设和供电服务配套、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2022年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左右,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推进车桩协同发展,促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站试点示范。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充电桩建设的需求。
电池替代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另一种充电方式,具有充电效率高、车电分离、购车成本较低等优点,适合商用车的电气化推广。2021年10月底,工信部办公厅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号文,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应用。2022年,各地陆续出台政策支持电力交换发展,加大换电站建设力度。截至2022年底,中国换电站数量超过1800座。在商用车中,重型卡车因其载重量大、能量补充效率高、路线固定,适合采用换电模式。封闭运营、短倒运、干线运输是更适合换电重卡的场景,商业化路径逐渐被市场验证。终端上的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达到25151辆,同比增长140.7%。
报告期内,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宝信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充电桩设备、重卡换电设备、汽车换电仓总成等产品生产线已全面投产,并逐步应用于与地方平台公司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项目。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为应对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形势,公司以智能制造、火电灵活调峰等业务基础为依托,继续推进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降本控风险,强化创新驱动和管理对标,以“新能源智能制造”为发展方针,努力成为“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
(1)智能制造业务:主要经销设备配件、湿化工设备、光伏产品、储能及充换电产品。安徽宝信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于2022年11月28日正式开业投产,为新能源板块全市/县域“光、储、充/换”智慧绿色交通网络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生产基础。苏州、厦门、菲律宾智能制造子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结构设计、生产、装配、性能测试、电子/电气装配及相关技术支持的全方位服务。同时,他们正积极按照公司战略发展要求的方向,对储能系统及设备、车载电力交换舱总成、电气开关柜业务的设计和集成制造进行转型升级,为公司发展光、储、充/换等新能源领域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同时,精密数控钣金业务的稳定发展主要是通过定制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低成本的全方位服务,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通信、电力设施设备、金融、医疗、半导体、轨道交通等领域。如小功率逆变器底盘、电动汽车充电桩、链式硅片退火设备机架、网络服务器机柜、电子行业检测设备机柜、半导体行业钣金及框架结构件等。精密数控钣金结构件作为各种工业设备的中间产品,是装备制造的必备零件,下游应用领域广阔。包括但不限于半导体测试设备产品、电力设备产品、数据中心设备产品、光伏设备产品、通信设备产品、液晶设备框架/箱体产品、医疗设备产品、非标自动化及汽车产品、轨道交通相关结构件等。并提供结构研发、工艺设计、集成解决方案等配套服务。公司智能制造业务,在保持以往大客户订单的同时,发展光伏、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力交换等国内行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为满足客户需求,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扩大产能,引进专业技术团队,为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顺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响应“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的战略发展要求,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传统制造板块转型升级,构建新型产业发展体系,增强新能源和智能制造板块协同效应,优化现有产品结构,为新能源板块“光、储、充/换”业务提供有效的技术和产品支撑,发挥生产协同效应。
(2)新能源业务
火电灵活调峰
公司的柔性调峰技术是火电机组柔性改造的一种方式。通过在发电端增加调峰设备或改造火电机组,实现“热电耦合”,使其同时满足外供热、供汽和深度调峰的需求,从而提高新能源机组的上网发电量,增加绿色电力的消纳比例。公司火电灵活调峰业务为客户提供调峰技术服务、云计算控制和自动控制软件,以及节能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和试验。在电网辅助服务、智能电网分布式智能综合能源利用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国家战略目标
结合国家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公司以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构建智能绿色补能网络,为“双碳”绿色交通发展贡献力量。项目主要采用“光、储、充/换”智能模块,光伏发电系统优先为充电桩、换电站、分布式储能供电。同时,分布式储能设备可在电网低谷时储电,大功率DC充电桩具有负载均衡功能,结合“光、储、充/换电运营平台”实现负载聚合。公司生产交流/DC充电桩设备、重卡电站设备、车载电站总成等产品,其中充电桩覆盖功率范围7kW-360kW。目前,公司具备年产20000套充电桩、100套重卡电站设备、2000套重卡电站总成的生产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与淮北交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淮北交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建设淮北智慧绿色补能网络。目前,公司与池州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重庆钟繇两江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池州、重庆区域智慧绿色能源补电网络建设,推进公司充换电/用电产品,逐步实现公司“轻、储、充换”战略布局。
(3)新业务发展
光伏电池及组件业务:公司围绕新一代光伏电池及组件进行业务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在蚌埠市怀远县投资建设了一期2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生产线,预计2023年投产。并与鄂托克旗人民政府、鄂托克旗经济开发区签订了2GW切片生产线、2GW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投资协议。公司的产业投资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保证公司的产品消费和主要原材料的议价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公司在连云港市投资建设的500MW光伏组件生产线已经投产。报告期内,公司与张春福教授、朱卫东教授团队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产业化研究和商业化解决方案,为公司光伏电池产品储备下一代技术。
2.业务模式和主要绩效驱动因素
公司围绕“光、储、充/换”产业布局,以战略管控为主导,通过战略、运营、财务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确保子公司平稳、有序、安全运营。企业总部作为战略决策中心,追求整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同时根据不同的业务和地区设立子公司,每个子公司负责相应业务的运营。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单”的经营模式,同时严格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标准和安全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国外产品销售包括自有品牌直销,以及OEM、ODM等合作模式。国外服务和项目采用BOT、EP、EPC等方式为客户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随着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制造业不断升级,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不断优化。在国家“双碳”政策的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司的火电智能制造和柔性调峰业务也受到了业界的关注和认可。基于公司扎实的制造基础和资源整合
公司位于苏州和菲律宾的工厂生产面积约15.5万平方米,另有位于厦门的3.34万平方米工厂和位于蚌埠市蚌山区的3.5万平方米工厂已投入使用,可提供结构设计、工艺优化、样品开发、性能测试、结构件制造、设备组装、电子集成组装、充/换电设备、精密数控钣金产品、光伏湿法工艺设备及相关智能设备等产品和服务。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在怀远投资了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生产线,在连云港投资了光伏组件生产线。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光伏组件生产线、万能摇臂铣床、激光切割生产线、龙门加工中心、自动折弯中心、一体化流水线、自动喷涂线、影像测量仪、ROHS检测仪、防水检测室等。确保生产的高精度和稳定性。基于20多年的大型制造经验,公司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公司已通过IATF ISO9001:2015 16949:2016、ISO13485:2016 as 9100d、ISO3834-2 EN15085 CL1、ISO14001:2015 ISO45001:2018管理体系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近年来,公司进一步推行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在精益生产方面,深化了技术创新等工作,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在精益管理中,实行了各工序责任制,对设备制造全过程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化,并追溯责任人,以保证质量和技术创新,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积极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创造良好的信誉。目前,公司正在加快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步伐,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和质量生产力的潜在突破,力争在公司转型升级中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深度发展的新阶段。此外,公司还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将企业生产经营与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2.技术研发的优势
自2001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在掌握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和合作,不断拓展产品业务的应用领域,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目标”的技术研发体系。根据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公司设立江苏宝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信技术研究院”)。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在消化吸收行业共性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R&D创新,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配置了专业的R&D测试设备和技术团队。涉及专业的技术团队成员有微电子、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化学工程、车辆等。
宝信科技研究院有不同的R&D团队。根据产品R&D技术储备和现有经验,公司技术R&D团队加大人力物力研发新产品、新工艺,重点研发光伏制绒工艺优化、电镀铜湿法设备开发、组件流水线等多项核心技术,同时重点研发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光伏湿法相关设备、充/换电设备、储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积极契合公司高密度生产的特点,结合一线生产经验和ex
在光伏电池领域,公司具有扎实的光伏设备制造经验,引进、培养和储备了一批光伏领域的专家、技术和工程人才。在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的工艺优化和制造方面,公司引进了具有丰富的工厂筹建、生产管理、运营和项目策划经验的运营人才,以及从事HJT技术开发和工艺优化的专业人员,共同组建了公司的异质结团队,为异质结项目的开发、规模化生产、降本增效和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下一代光伏产品布局上,公司与张春福、朱卫东教授团队、大禹产业达成合作,共同推进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产业化研究和商业化解决方案。
公司坚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流程优化,确保高附加值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确保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R&D平台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产品更新迭代可以在提高产品性能和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主营业务的产品和服务更具市场竞争力。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76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为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公司的R&D和制造实力得到政府部门和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或其子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和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
3.人才管理的优势
公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以人为本,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公司建立了一支敢打敢拼、勇于创新发展的人才队伍。公司实行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并重的机制,通过招聘全国高校优秀毕业生,引进行业内技术强、综合能力强的关键领军人才和团队,组织人才技术培训和能力提升,全方位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成为公司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展新业务的核心力量。公司专业核心管理团队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大公司工作经验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准确判断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公司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设有研究生工作站,在解决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每年从专业院校招聘大量优秀毕业生,不断聚集高科技人才,确保公司稳定发展和长期的技术优势。
公司建立了绩效管理体系、薪酬分配体系和岗位资格体系,三位一体,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结构。其中,以绩效奖金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和以上升通道为桥梁的个人职业锻造,构成了公司人才创新力的重要砝码(300152)。全面规范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反馈和问责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强化风险防控理念,增加评价体系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提升公司管理质量。同时,公司对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积极性,将公司利益与员工深度绑定。
4.品牌优势
品牌
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20多年的经验和优势,公司长期致力于品牌信誉建设。公司通过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做好市场营销、提升客户体验、强化精益管理,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行业客户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巩固和提升行业地位,继续扩大影响力,进一步缩短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差距。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提升品牌美誉度,实现产品和服务驱动的品牌发展。品牌发展提升公司形象,深度挖掘品牌内涵和价值,不断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价值。
目前,公司部分产品已通过TV、UL、VDE认证,四类产品获得苏州名牌产品称号,一套自主研发的系统获得中国环保产品认证。随着公司品牌知名度的逐步提高,公司在业内获得了良好的认可。未来,公司将继续在品牌建设上发力,把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作为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观
报告期内,在外部环境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和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公司坚定不移地坚持“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和“新能源智能制造”的发展方针,统筹生产、运营、建设发展,以市场为契机,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全力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最终实现年度业绩逆势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4,026,684.14元,同比增长7.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354,847.01元,同比增长146.15%。五、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一)行业前景分析
公司现有业务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板块。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阶段。未来,公司将继续以“新能源综合服务商”为战略目标,围绕光伏、储能、充换电进行业务布局。
1.光伏产业前景分析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与分布式并行,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布局,积极发展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2亿千瓦以上,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在国家“30-60”战略目标的推动下,国内光伏产业将保持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70-90GW。在光伏产业技术优化迭代、光伏产业产品成本控制以及全球新能源市场需求逐步增长的推动下,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330GW,比2010年增长20%
在光伏产业链的诸多环节中,电池环节是技术进步的核心,电池技术决定了光伏产品的效率。2023年1月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号,提出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先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适合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的产业规模。其中,在光伏产品和技术方面,提出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材料和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电池生产,推进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和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量产能力;关于提高太阳能光伏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的行动,明确提出开展HJT、拓普康、IBC等高效电池及组件研发和产业化,突破N型电池量产工艺。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HJT和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空间。公司基于光伏湿法设备的业务基础、电镀铜湿法技术储备和基础制造能力,在怀远、鄂托克旗布局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生产线,积极开拓下游销售渠道,增强上游议价能力,确保企业在光伏异质结领域的稳定发展。同时,在下一代光伏产品方面,通过与张春福教授、朱卫东教授团队合作,开展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研发,布局光伏产业未来发展技术,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2.储能与调峰产业前景分析
新能源储能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推进和“十四五”规划的实施,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新能源储能将从商业化初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条件。近年来,在我国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增长的带动下,新能源储能项目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储能项目装机容量已达8.7GW,平均储能时间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2023年,随着储能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独立储能市场主导地位逐渐明朗、储能电站成本难以缓解等瓶颈问题开始得到改善。新能源输配电、分布式储能、新能源储能等业务将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推进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大量新能源绿色发电机并网,电网负荷调峰需求将继续扩大,调峰辅助服务将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在国家调峰辅助服务政策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各地区调峰市场将会得到跨越式发展。公司在国内率先实施火电灵活调峰业务,在软硬件、技术、市场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这项业务是为了使火电供热机组具有实时深度调峰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加用户的用电量
据公安部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与上年相比增长67.1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045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9.78%,呈高速增长态势。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规划主要基于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提出力争到2035年,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发改能源规〔2022〕53号),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0万台,充电桩建设增长趋势明显。
换电是新能源汽车重要的补能方式之一,换电模式相较于充电模式,在营运车辆的应用场合更加具备商业优势,可以提升营运车辆的盈利效率,降低新能源车辆的投入和使用成本。换电模式可实现车电分离、增加电池使用寿命、提高电池使用效率。近年来,换电新能源汽车销量以及换电站数量稳步增长,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多项换电鼓励政策,鼓励在适应场景发展换电作为新能源基建补充,并出台、补充、完善标准,加速行业标准化和产品商业化。
公司基于自身生产技术基础,布局换电产业上下游企业,以新能源重卡换电业务作为切入口,在煤矿、火电厂、物流中心、港口等应用场合开展换电站供货、建设、运营等服务,加快与车企的合作,介入换电车辆改造行业装备、配件等供应链。公司已与诸多行业内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发展重卡换电业务的同时,组建专业团队,储备行业领先技术,为推进新能源汽车换电领域的业务发展及全型号覆盖的换电站产品夯实基础。
4、智能制造行业前景分析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试点示范内容包括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将坚持立足国情、系统推进、分类遴选、动态调整的原则,以揭榜挂帅方式建设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凝练总结一批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带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转型升级路径。目前,我国光伏电池制造设备企业通过创新工艺与装备的融合,以提高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为生产目标,已具备了成套工艺流程设备的供应能力,实现了设备国产化,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公司深耕智能制造行业20余年,产品及业务规划包括:光伏湿法制程工艺相关设备、高效能光伏电池及组件、铜电镀湿法工艺、制绒改良工艺、钙钛矿叠层电池、充电桩设备、重卡换电设备设施、精密数控钣金等,产业逐步向高赋值的智能制造方向延伸。智能制造业正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转型期,作为工业基础产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处于上升发展通道。同时配合公司“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为新能源产业链提供相应的配套产品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服务。随着需求的提高及技术的升级,智能制造行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视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发展水平,促使制造企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随着“双碳”政策的实施,新能源领域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目前公司基于夯实的智能制造能力基础、专业的技术储备、稳健的战略布局,逐步实现公司新能源转型目标。
公司将继续坚持“新能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发展方针,大力推进“光、储、充/换”业务布局,坚持“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智能制造业务,平稳发展原有业务,实现公司战略延伸和业绩新增长。通过产业合作、技术研发、产能提升、资源整合、优化管理,持续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痛点,以“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为抓手,以“降本增效”为目标,持续提高组织响应能力和执行力,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有质量的可持续稳健增长。
公司将发挥技术研发、核心工艺、产业合作、生产管理能力等优势,积极推进优化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持续推动产品研发与创新,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整合优秀人才资源,充分挖掘各业务领域的市场机会,使内生增长与外延发展齐头并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股东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创造价值。
(三)2023年度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集中力量在新业务开拓、丰富产品系列、渠道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公司2023年的发展奠定基础。2023年,公司的经营重心将围绕核心业务聚焦、管理升级、提质增效等维度展开,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回报广大股东及社会。
在业务发展方面,聚焦“光、储、充/换”产业布局,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及销售能力。在组织建设方面,持续优化各部门、各子公司之间的管理运营协同能力,在公司内部推动绩效评价、组织培训、人才晋升等管理机制。在运营管理方面,以各子公司为主导,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市场开拓方面,根据产品和服务的定位,持续挖掘新能源行业需求,在系统性规划的前提下横向协作、纵向深耕。公司未来3至5年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聚焦新能源,扎根光、储、充/换产业
公司根据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变化以及公司业务发展需求,围绕“新能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发展方针,制定了公司以“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为核心的战略定位。2022年,公司持续推进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内生外延,新能源业务开拓初显成效,已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2023年,公司将在核心业务上进一步聚焦,保持对新能源“光、储、充/换”产业链市场和政策的敏感度,抓住光伏、储能、充/换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在产品和服务上进一步精准定位,深入贯彻公司在新能源及智能制造领域战略布局,在现有行业及客户上进一步深耕,实现纵向延伸,持续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同时,公司高度重视光伏电池领域技术突破、工艺优化,以实现“降本增效”的核心目标,并积极布局下一代光伏产品——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
(1)光伏业务
光伏产品投产方面,公司将加快安徽蚌埠怀远2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工厂建设速度,保障异质结电池及组件设备采购及调试进度,细化过程风险,做好前置管理。同时,借鉴怀远项目建设经验,有序推进内蒙古鄂托克旗2GW切片、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工作。工艺技术团队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建设、调试,加速项目投产进程,保障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产品的投产先发优势。
光伏产品降本增效方面,公司在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产线将采用硅片半片薄片化、去铟化工艺、银包铜浆料、无主栅、双面微晶等技术。同时,产线后端预留铜电镀制程工艺及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技术升级改造空间,以工艺优化和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光电转化效率,为光伏产品的升级迭代做好准备,不断增强公司光伏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光伏产品产能方面,公司目前已在安徽怀远投资建设2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产线,有序推进内蒙古鄂托克旗2GW切片、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公司同步筹划安徽怀远二期6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在保障公司既定光伏产品投产规划的同时,推动扩产计划,逐步扩大量产规模,形成公司光伏产品的先发优势和规模化优势,提升公司光伏产品市场占有率。
光伏产品技术研发方面,公司目前已与张春福、朱卫东教授团队展开合作,计划在2023年年中完成实验室建设,2024年启动100MW级的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产线建设,力争2025年完成GW级叠层量产设计并应用于公司HJT产线升级改造,实现转换效率的提升与突破。同时,公司凭借光伏湿法设备工艺技术基础,开展晶硅电池制绒工艺优化和铜电镀湿法工艺设备开发工作,从设备端优化HJT和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的量产化生产工艺,实现光伏产品降本增效的核心目标。
光伏产品销售方面,公司将采取多渠道销售模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公司光伏产品品牌。公司已成立绿电事业部,专职负责公司光伏产品的国内销售,开拓、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拓展与各大能源集团及电站开发企业的合作,保障公司光伏产品基本消纳。同时,公司已成立的海外事业部将积极布局全球光伏市场,促进公司光伏产品出口。形成国内外销售规模同步扩张。
(2)综合储能及调峰业务
综合储能及调峰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保障调峰项目的持续稳定运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关注调峰业务动态。同时,公司将加大电源侧、输配电侧及用户侧储能项目开发力度,包括新能源电站配储项目、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区域性“光、储、充/换”示范项目等。公司将提供储能产品和运维服务,搭建区域性智慧绿色补能网络桥梁,提高新能源电力设备利用效率、促进绿电消纳、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实现能源用户侧需求管理的作用。公司将依托夯实的智能制造基础、丰富的运维经验,重点搭建储能运维中心和平台,提供高性价比的制造产品,建立高效闭环的故障工单运维管理体系,推进公司储能调峰业务板块的发展。
(3)充/换电业务
在淮北、池州、重庆推进区域性“光、储、充/换”布局的基础上,公司将继续执行整市/县推进策略,加快业务布局速度。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交/直流充电设备和重卡换电设备的生产制造和技术升级。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与政府平台展开充分合作,联动新能源电站、车企及电网,提供设计、生产、建设、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共建智慧绿色交通网络,促进公司充换电产品的消纳,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完善公司在“光、储、充/换”业务的布局。
(4)智能制造业务
公司智能制造将继续紧跟国家发展规划,立足制造本质,以客户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提高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能力,依托供应链、产业集群等载体,构建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装备解决方案,从开发、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投产、交付提供全线服务。公司将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产线升级,增强与新能源“光、储、充/换”板块业务协同,持续践行公司“新能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发展方针。
2、升级组织架构、建立人才梯队
明确公司管控模式,不断完善公司组织架构设置,实现管理层领导下的各管理中心、子公司总经理负责制度,适应市场变化,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提升组织效能和管理效率,保障公司工作目标能够及时分解和贯彻落实,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双轮驱动的战略优势,夯实基本盘,以获得更长期的发展优势。
(1)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公司将通过不断引进新的人才和调整人才结构,制定和实施持续的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夯实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2)优化薪酬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充实激励机制
通过行业对标,重新厘定基于经营目标和经营结果为导向的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科学的考核办法;基于“分享”的理念,积极探索公司内部创业机制,充分调动团队的创业、创新精神,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择机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以充分调动核心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3)持续推动全方位人才培养发展方案,盘活人才资源,优化人才梯队
公司将从三大类核心人才群体着手:应届毕业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业务骨干;各领域中层业务骨干,培养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高层管理人员,成为公司战略承载和业务引领者。从专业能力、思维模式、综合素质等多种形式的培养和跟踪,实现支持业务发展的人才供应链良性循环。
公司将持续构建开放的人才体系,多渠道挖掘、推荐、选拔公司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富有激情、充满朝气的梯次配备合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队伍。
3、加强投融资工作统筹,完善公司统筹资金管理体系
合理利用公司融资工具平台,在立足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推动外延发展寻求新的突破,与现有业务协同发展,完善公司市场战略布局。着力优化债务结构,聚合资源推动公司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完善融资渠道,统筹子公司融资工作,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4、积极推动全面预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公司将继续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资源整合功能,促使各子公司、管理中心目标清晰、责任到位、开支有据。同时,公司将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财务预算对实际经营的引导作用,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跟进经营,分析重点决议事项,推动问题解决,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加强货款回笼,提高回款率,降低公司财务成本。
5、深化审计监督,加强公司风险管控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及内控管理工作,及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快内部管控信息化应用,把控关键节点,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强化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提升内控体系有效性。并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对各业务流程进一步梳理与规范,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
6、通过多渠道合作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公司销售规模
公司将重点开拓海外光伏、储能及充/换电市场,利用海外事业部丰富的市场资源以及公司的产品、技术、方案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快速开拓国际市场,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提供新的业绩增量。
7、锚定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公司将根据情况制定品牌建设计划,打造“BOAMAX宝馨科技”的企业名片和产品品牌,丰富品牌推广载体,积极开展网站升级、自媒体平台运营建设、参加行业论坛、展会等专项工作,提升公司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产品品牌对业务发展的贡献。
(四)风险因素
1、新业务开展不达预期风险
公司开展战略转型,涉足并大力布局新能源及智能制造业务,储备生产技术、人员,并开展新能源、智能装备的联合市场开拓。新市场的开拓存在不确定因素,受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限制因素影响,存在新业务开展不达预期的风险。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的建设受公司资金、土地、建设进展等因素影响,存在项目开展不达预期的风险。公司需制定详细的业务推广规划,多产业的串联合作,糅合各方资源,秉承先订单后开展的原则,新项目开展前需要经过专业机构评估和公司管理决策流程审慎评审,严格遵守对外投资制度。同时对公司制定的决策,要求业务部门和后台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响应快速执行。
2、人力资源风险
公司正处于业务转型快速发展阶段,并且有不断进行相关产业扩张的需求,因此对公司人力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近年来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长,并呈加速趋势,给企业未来经营增加了难度,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公司需制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通过招聘、培训、激励等措施,组建和稳定适应公司未来发展的人才队伍,面对产能需求的上升,需要加快自动化、智能化产线升级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人力资源不足的风险。
3、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转型扩张的推进,各个子公司的业务模式、人员背景存在明显差异,产业板块、细分行业和地域跨度较大,公司集团化的日常管理工作难度趋增。同时对公司的规范运作要求更加细致,公司在推进业务的同时,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风险管控,兼顾运营效率和持续发展,对公司的集团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将通过改善和优化管理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模式,以应对未来的经营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4、技术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致力于新产品、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由于新产品从技术研发到投入市场并产生效益,需要一定的过程,存在周期性风险。研发期间需要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研发结果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将加紧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合作研发的管理效力,制定有效的研发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密切关注行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趋势,通过自我创新、自我积累和外部引进,打造适合公司的技术研发平台。
5、新业务增加后成本管控的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业务整合和产业升级的影响,人力成本、研发投入等管理费用支出持续增加,存在可能会影响公司利润的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将管理费用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6、汇率风险
公司有一定比例的外销产品,世界格局近来受各类影响因素波动较大,从而影响汇率变动,汇率变动给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公司外销业务还可能因产品交付和结算周期等因素受到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公司一方面努力在客户销售条款中增加汇率异常变动价格调整条款,另一方面,公司采用远期结售汇等财务手段降低和减少汇率变动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7、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生产端的主要原材料为晶硅硅棒、硅片、光伏非硅材料、钢制板材等,主要原材料占生产成本比重较大,其价格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若原材料价格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会对公司的采购成本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将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利润。公司采购部门时刻关注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运用采购工具锁定材料采购成本,以降低材料价格波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
鼓楼中国人寿携手光大银行华林分行推出“欢乐元宵·兔年元宵·祝福”客户联谊活动
2024-05-09
-
证监会对黄有龙赵薇孔德永分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024-05-09
-
日韩股市周一双双高开 日经225指数涨幅扩大至1.44%
2024-05-09
-
量学扛鼎之作《股市天经:量波逮涨停》横空出世
2024-05-09
-
B站周三纳斯达克挂牌 一路下跌至2.26% 市值约31亿美元
2024-05-09
-
亚太股市继续走低,日本股市早盘大跌2% 东证股价指数开盘下跌1.65%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