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C和CPPCC两个“3%”将逐步释放消费潜力 长期利好大食品种业上市公司
(原标题:两会两个“3%”逐步释放消费潜力,将长期利好大食品种业上市公司)
红周刊特稿|周鑫宇
今年财政政策的亮点更多体现在通过稳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释放消费潜力,为百姓注入现金流。或许这才是两会报告改善财政赤字率的真谛。我们可以更乐观地看待大食的消费。
3月5日,NPC和CPPCC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重磅信息。民众和投资者关注的2023年物价水平和赤字率,宣布今年——的消费物价涨幅由2022年的2%计划为3%,赤字率目标由2022年的2.8%左右上调至3%。
在笔者看来,两个“3%”的安排有利于稳定市场消费预期,强化市场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正确预期,长期稳定投资者信心,长期利好大型粮食种业上市公司。
CPI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
CPI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消费,人们对大食品价格的涨跌尤为敏感。根据政府报告,2023年CPI将增长3%左右。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2.1%,比12月份上涨0.3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1%,比11月份上涨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2%,非食品价格上涨1.2%。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的涨幅正在扩大。食品价格方面,鲜菜价格对CPI表现出明显的拉动作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CPI包括8大类268个基本类别,包括食品、酒类、烟草、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用品及服务(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大类食品包括粮食、淀粉、干豆及豆制品、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类、水产品、蔬菜、调味品等。但是,其重量并不相同(见表1)。有研究人员估计,目前食品占三分之一,对CPI起决定性作用。更微观地说,猪肉价格是决定食品CPI走势的重要因素。业内有一种说法,食品绑定CPI,猪价绑架CPI。
CPI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有研究人员指出,从2002年到2011年,CPI年均涨幅为2.6%,其中食品平均涨幅为6.4%,对整体涨幅的贡献率为百分之九十七。2012年至2021年,CPI上涨22.6%,其中60%由食品贡献。自去年以来,全球通胀居高不下。受输入性通胀和物价上涨的影响,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
财政支持转向刺激大量食品消费。
“3%”只是缩小了目标赤字和执行赤字之间的差距。
众所周知,从微观上看,猪肉价格的周期性变化对CPI的食品项影响比较大。但是,影响CPI的宏观因素,包括财政政策,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时也是价格运动的一个驱动力。
财政政策方面,NPC和CPPCC的工作报告延续了“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提法,2023年赤字率3%的预算总体符合市场预期,也是历史较高水平(见表2)。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赤字比例首次突破3%,根据安排超过3.6%;2021年和2022年财政政策继续下行,预算赤字率分别降至3.2%和2.8%左右。此前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也大幅增加赤字,但控制在3%以内。
事实上,由于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目标约为2.8%,实际执行赤字率将达到4.7%,2023年3%的赤字率目标只会缩小与目标赤字的差距
今年减税降费的调整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延续现行的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优化优化”,这可能预示着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新政策出台。如果是这样的话,意味着财政努力的方向将发生转移,即从大规模减税退税转向稳定政府消费。从供给端来说,对大食品行业的政策支持可能比较模糊。
但与此同时,《预算报告》明确提出“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以及后续或制度性的政策安排,意味着宏观经济矛盾的判断将从“供给冲击”转向“需求不足”,国家财政政策将在2022年退出应急模式,就像经济运行节奏逐渐回归到疫情前的状况。近三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下滑,是抑制消费的主要原因。预计今年全年国家财政将刺激消费需求端,刺激的方式或选择更基本的方式,扩大社保和转移支付的覆盖面。
因此,今年财政政策的亮点可能更多体现在通过稳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释放消费潜力,为民众注入现金流。或许这才是两会报告改善财政赤字率的真谛。我们可以对大食品的消费持乐观态度。
科技兴农,“粮稳天下安”
大型食品公司关注种业细分投资
中国有14亿多人口。考虑到食品价格占中国CPI的1/3以上,“粮食稳定,天下安全”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
两会报告强调,科技创新要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为重点,产业政策要同时发展和安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笔者认为,落实报告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方针,在大食品产业中,首先是攻关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自主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科学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这是中国食品工业真正做大做强的核心关键,也是稳定大食品有效供给、稳固自己饭碗的科学保障。
我国大米、小麦、玉米自给率较高,主粮价格通常相对稳定,进口占国内消费总量的比重较低,约不到10%。但大豆等农产品进口依存度较高,2022年达到83%。因为猪肉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猪的出栏量几乎决定了猪肉的供应量,而猪价又是由猪的出栏量决定的。但目前我国每年从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引进一些优良种猪,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种源和肉质的需求。中国的生猪养殖基本被外国公司垄断。
预计未来我国将加快出台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和商业化推广的政策,上市公司围绕大食品种业发展的宏观布局和分投资取得可喜成绩。
如最有可能进入世界种业五强的中国水稻种业绝对龙头公司隆平高科,继续聚焦农作物种业,实施品类目标“3 X”战略,不断巩固水稻、玉米、蔬菜三大核心品类的种业地位。2021年成为国产杂交玉米的种子头。该公司的杂交水稻品种和玉米品种位居世界前列
作为创业板的重要一员,石闻在父系种猪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建立了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育种新体系,培育了两个国家批准的高效瘦肉型育种新品系。
然而,防止流行病大规模感染的种猪的研发仍需探索。公司也是全国自育种禽新配套系通过审批的单位,7鸡1鸭,均先后通过国家审批。
总之,大菜价格占中国CPI的1/3以上,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保持就业和实现低价格增长,以确保粮食和猪肉产量和价格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现大食品稳定有效供给的科学保障,保住自己的饭碗,才是生物技术的创新,才是真正做大做强中国食品工业的核心关键。
生物育种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项目,已经列入国家重大工程。预计未来中国将加快生物育种的商业化推广。因此,注重种业宏观布局和细分投资的大型食品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本文已于3月11日发布《红周刊》。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代表《红周刊》的立场。提到的个股只是举例,不建议交易。)
-
发展中国家本币债券的外国投资者持有量接近创纪录的7450亿美元
2024-05-09
-
深圳官宣!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来了:概念股疯涨 揭秘关键环节投资机会
2023-06-20
-
率长江,被查!
2023-06-20
-
比尔·盖茨的中国往事
2023-06-20
-
刚刚!国务院,利好来了!
2023-06-20
-
历史最卷一届618:混乱中,理性回归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