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新能源汽车维权调查-壁垒缺失下的无序斗争、动力失速、续航虚标、虚假营销成为普遍现象
(原标题:3.15新能源汽车维权调查:壁垒缺失下的无序纠纷、功率失速、虚假续航、虚假营销成为普遍现象)
红周刊李
编辑评论/注释
“3.15”来临之际,《红周刊》调查了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终端市场表现,发现很多问题在很多汽车企业都有明显反映,比如虚假营销、格式条款随意修改、电池故障、延迟交付、续航能力虚标严重、自燃频发等等。代表性的汽车企业有奇瑞、广汽丰田、吉利等。
据车之统计。com,2022年1-12月10日,前50名车辆累计投诉量为25185件,比2021年同期的20858件增长21%。此外,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2022年,新能源汽车共召回31次,召回总量为96.78万辆,较2021年增长16.6%。
在层出不穷的关于产品质量和营销服务的问题背后,《红周刊》发现,不仅有传统自主车企急于转型推出一些低品质车型,也有一些合资品牌推出鸡肋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还有一些依附于大厂准备分拆上市的新车企,为了大规模提升销量,在营销策略上玩花样。
对于质量和销售方面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生产质量问题严重的低价低质汽车的企业,应严格加强监管,予以严惩。”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暴露出的共性问题,需要全产业链和监管层面来解决,不是单个厂家能解决的。
调查1
奇瑞小蚂蚁在高速上突然失去动力。
直指“低端低价”的弊端
“高速行驶,突然失去动力,靠惯性行驶,及时切换到应急车道,保住了性命。”福州奇瑞蚂蚁车主崔老师告诉《红周刊》:“2023年2月25日,我的车被拖到店。经过测试,它仍然有大约13%的电量,续航里程为39.5公里。有电的时候缺电。”
对于突然没电,崔先生买车的奇瑞新能源宁德兴源4S店相关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是磷酸铁锂电池不能小功率大功率使用,也就是不能开启运动模式。但崔先生并不认可这种解释。他认为,虽然汽车续航不到60公里,说明电量低,但说明书上并没有说电量低不允许开车。“谁能保证每次出门都能把电池规划好,用好?这是产品缺陷。”
据崔先生介绍,他是2021年9月买的奇瑞蚂蚁,现在行驶14000公里。在他买车后的一年半时间里,abs刹车出现了故障。4S店曾经召回并升级了系统,但是他的车坏了。最后,4S商店通过更换硬件模块解决了问题。
据奇瑞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新能源”)官网介绍,奇瑞小蚂蚁是奇瑞新能源生产的一款小型纯电车。到2021年1月,小蚁累计产销25万只。2023年2月10日,奇瑞小蚂蚁2023上市,参考价6.9万~ 9.9万元。从股权关系来看,奇瑞新能源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瑞汽车”)的子公司,持有前者88.3%的股份。
崔老师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济宁小蚁车主刘女士说,她去年12月6日买了一辆奇瑞小蚁微糖车,落地价7.3万元,但刚用了两个月电池就坏了。虽然更换了电池组,但她最终与4S商店协商更换了一辆新车。“感觉这车质量太差了。”
对小蚁车质量不满,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很多消费者留言。有投诉者称,“2023年2月16日上午,我买的2022款奇瑞小蚁半糖301 km车型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跳故障码,没电,无法关机。第二天晚上开车的时候,没电了,车辆发出很大的响声,仪表盘上显示限电的字样。”
《红周刊》车置宝投诉统计。com(全国汽车消费者投诉受理与处理服务平台)显示,自2022年3月以来,涉及奇瑞蚂蚁车型的投诉已超过400起。从投诉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失电、刹车失灵、充电失灵、车辆互联故障、车内异响、车身漏水等诸多质量问题。
事实上,奇瑞新能源官方也意识到了质量问题。2022年6月,该公司在召回声明中称,由于部分车辆制动主缸内部零件在生产过程中保护不规范,导致制动主缸活塞因碰撞而受损,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制动效率降低和制动距离变长。召回2018年6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生产的奇瑞eQ1(小蚁)电动车共计8067辆。
微信官方账号新能源爆款经理徐立同告诉《红周刊》,奇瑞新能源的相关问题应该是“低价低质”的结果。市场经济下,必然是一分钱一分货,低端市场很难要求高质量;另一方面,这其实也反映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对于车企的供应链管理,整体质量控制有更高的要求。
当然,断电的背后还有电池质量的问题,电池质量的缺陷有时可能会导致更可怕的事故。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共发生640起新能源汽车火灾,平均每天7起新能源汽车火灾。对于奇瑞蚂蚁来说,最新的案例是:据海南特区报报道,2月4日下午,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太坡铁路附近,一辆新能源汽车自燃。一辆奇瑞蚂蚁纯电动车充电时突然起火,几分钟后只烧到了车架.
中欧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石琳告诉《红周刊》,中国曾经发生过多起电动车自燃事故,但在有关部门公开相关事故后,很多都被放弃了,因为很多企业与车主达成了协议,隐瞒了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我认为,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的调查报告必须向社会公开。只要用户有充分的知情权,新能源汽车行业就能发展得更好。”
"低质量的汽车将在未来逐渐被市场淘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红周刊》,一些车企出现质量问题的核心原因是供应链还不稳定,技术有待提高。
资料显示,“小蚂蚁”作为奇瑞新能源汽车车队的明星车型,在整个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奇瑞集团”)中举足轻重。根据奇瑞集团2023年1月9日交出的2022年成绩单,全年累计销量123.27万辆,出口量45.13万辆。其中,2022年,奇瑞新能源累计销量约23.28万辆,同比增长112.9%。当年小蚁车型销量约为9.3万辆,同比增长21.5%,占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近40%。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自主品牌一哥奇瑞汽车,已经连续九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但至今未上市。作为奇瑞的控股子公司,奇瑞新能源也曾数次传闻要上市,但一直没有结果。2022年,奇瑞推出“Eta Ursae Majoris 2025战略”,最终锁定2025年上市节点。
调查2
续航虚标,快充拉裆
广汽丰田首款新能源车成鸡肋产品。
除了安全问题,“耐力焦虑”h
江苏苏州丰田bZ4X车主宋老师告诉《红周刊》,丰田bZ4X在2022年曾广泛宣传“真续航615km,10年电池省电率”,但今年突然销声匿迹,可见之前的宣传存在严重误导,真续航与宣传结果存在巨大差异。“它在5~10只能跑280公里。
"这辆车是丰田的工业废料."江苏南通一位车主告诉《红周刊》,“作为一个丰田老用户,我是基于对丰田的信任,通过置换买的这辆车。其他车企72度的电池容量只标注500公里续航,而这款车66.7度的电池容量标注615公里续航。不知道丰田600公里以上的续航是怎么测出来的?"
除了续航大幅下降,丰田bZ4X的充电速度也被车主诟病。不止一位车主告诉《红周刊》,在气温5左右的情况下,快充到30%到80%的阶段需要80多分钟。“丰田bZ4X的充电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内主流车型。”
“快充需要6个小时才能充满。”bZ4X车主、车评人老徐告诉《红周刊》,国产品牌的快充比它快很多,因为丰田在有轨电车上的技术问题会在标定上保守,导致用户体验差。另外,从内饰来看,丰田在整车成本控制上呈现出明显的成本优先原则。
车主的抱怨并非没有数据支持。2022年某新媒体能源冬季测试结果显示,bZ4X的续航达成率只有37%,据说615km的真正续航只跑了208.6 km。
公开资料显示,bZ4X是丰田基于全新平台在中国推出的首款纯电动SUV车型。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旗下的bZ4X车型均于2022年10月在国内上市。尽管丰田在2022年4月率先在海外市场上市bZ4X电动汽车,但同年6月,丰田宣布在全球召回2700辆bZ4X汽车。
BZ4X在国内上市仅半年就被召回。今年3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称,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2023年3月1日起,一汽丰田召回期限为2022年9月6日至2023年2月2日。广汽丰田召回2022年11月15日至2023年2月3日期间生产的6159辆bZ4X汽车。
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让各大车企在营销上煞费苦心。虚假宣传、随意更改订单权益等营销环节的问题让消费者苦不堪言,丰田bZ4X的营销问题更是引起了车主的极大不满。
据江苏苏州车主宋先生反映,宣传手册中行车自动锁止功能缺失,用户手册中驾驶员腿部舒适加热功能实际缺失,影响用户体验,明显涉嫌虚假宣传。
“卖点是三年内以不低于60%的价值回购。购买后,APP内的权益实际上要置换后才能回购,条款复杂。APP后台私自更改用户权益。2月24日权益变更为三年发票价格六折。3月2日权益改回来,权益严重受损。此外,这款车的价格频繁下调,现在已经跌价到8万了。增值条款无效,损害了业主的利益。”宋老师也说了。
石琳对《红周刊》的分析表明,bZ4X虽然采用了丰田e-TNGA架构,并且e-TNGA架构是由丰田燃油车平台的TNGA架构改造而来,但仍然具有燃油车的诸多特点,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储备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这款车没有像纯电动平台那样充分利用空间;第二,丰田在电动车方面的技术储备确实过时,续航能力差,充电速度慢;第三,这款车的配置与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相比,无论是用料还是做工都远远落后。
事实上,作为全球最大的车企,丰田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开始下滑。2022年中国市场新车销量为194.06万辆,较2021年下降0.2%。这是丰田在华十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问题是这种下降趋势会持续到2023年。根据丰田汽车公司的数据,1月份在第二大市场中国的销量减少了23.5%。2月份表现略好。2月份中国市场新车销量为12.96万辆,同比增长0.9%。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难以盈利的现实下,合资品牌对上市公司广汽集团和中国一汽的利润贡献仍处于绝对地位。以广汽集团2022年上半年营收为例,广汽集团2022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486.89亿元,同比增长约40.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51亿元,同比增长32.61%。其中,投资收益约84.98亿元,同比增加约19.95亿元,增长30.68%。投资收益增加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日本合资企业利润全面增加。
那么,未来随着丰田燃油车销量下滑,合资品牌未能培育出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品牌,是否会影响相关上市公司的利润表现?
“肯定会影响大股东(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石琳认为,就目前的合资企业而言,一般没有长期计划。中外股东都只想要合资企业的利润,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导致大量利润被股东拿走后,其符合本地化发展的产品开发能力非常弱,适应本地化发展的速度也非常慢,产品竞争力急剧下降。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也告诉《红周刊》,在传统汽车企业新能源转型的趋势下,合资企业在新能源领域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销量下降将对相关公司的利润贡献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调查3
吉利汽车的氪气品牌遭遇信任危机。
存在销售中故意隐瞒相关信息的嫌疑。
吉利汽车的新能源品牌氪也在经历信任危机。
根据Chezhi.com公布的2023年1月车辆投诉排行榜,极氪001因“未兑现销售承诺”、“隐瞒相关信息”等问题,位居投诉榜第一,投诉355起。2月因“销售承诺未兑现”、“定(定)金纠纷”被众多用户投诉,极氪001也位列当月投诉榜第二。
浙江金华汽车倡导者老师告诉《红周刊》,“去年7月份,我被氪气芯片升级的消息刷屏了,觉得这是一家负责任的公司。然后我和销售预约了一次试驾,期间我们谈到了做决定的问题。因为当时有个顾虑,家里地下车位窄,怕停车难,所以犹豫了一下没做决定,但是销售和我承诺,'我们可以先做决定,作为理财产品,你可以看到我们的订单。
“11月份能锁定订单的时候,我明确跟她说暂时不考虑,让她转给我。销售也是口头承诺的,但没有办理。今年2月初,我又提了这件事,她还是口头答应但还是没有解决。最近打官方投诉电话,引起销售不满,说处理不了。让我投诉。”张老师说。
《红周刊》从多位车主处了解到,所谓的决定就是让有意向的车主交5000元定金,相当于锁定了一个终身保修额度。购车人的信息和提车的方式、地点都可以在后面修改。许多车主说,因为他们可以修改信息
张老师的经历只是整个营销事件的前奏。今年1月1日,氪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轩然大波。公告发布了全新升级的2023氪001车型。交了定金的车主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放弃终身保修和国家赔偿,选择2023氪001;二是选择保留相关权益,选择2022款极氪001,但3月31日前必须交车,否则自动转为2023款,没有相关政策。要知道,2022年11月氪发布了“2022年12月31日(含)之前所有氪001订单仍可享受终身保修”的政策,也正是这一政策吸引了大批车主和“黄牛”缴纳押金。
客户极为不满的原因是,2022年需要额外花钱购买的真皮内饰、空调套装、按摩舒适套装在2023年成为免费标配,氪气还推出了“年底前锁定氪气001全系统终身保修和国家补贴权益,后续新车型也享有上述权益”的政策,可能是因为强调了“后续新车型也享有上述权益”,导致不少车主投诉。极氪官方客服也明确表示,极氪001没有按年份区分型号。
许多车主认为,故意隐瞒新车型即将上市的事实,诱骗车主快速购买2022款车型,并强迫用户做出选择,是一种“霸王条款”。氪的这次操作也引起了大量黄牛的抛单。《红周刊》是在一个二手平台上找到的。2022年的氪001订单,曾经定价5000元,现在只有2000元到3000元。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据媒体报道,有车主在广州某极地氪体验店门口举着“销售欺诈”的标语,随后又曝出极地氪001存在电动门故障和动力系统故障。
对于“订单欺诈、次品”的指控,极氪表示,视频中对车辆故障的描述与客观事实不符。经售后部门核实,视频中车辆不存在上述故障问题,不同时期购车协议部分条款的针对性变更属于正常商业行为。对于以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内容误导公众,对极氪名誉造成损害的,极氪将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氪001销售出现问题的同时,氪2023年1月交付的另一款氪009也出现了投诉。
“没有大问题,小问题不断。”浙江宁波009车主陈先生向《红周刊》反映,提车仅一个月,就出现了玻璃水壶与玻璃水管断开、空气悬浮故障、手机无线充电故障、汽车启动速度慢、倒车影像延迟等问题。目前,宁波已经修复了玻璃水壶与玻璃水管断开和空气悬浮故障,但仍有许多小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就吉利氪品牌而言,2022年是更加辉煌的一年,全年共交付71941辆,继续以30万元以上的价格蝉联中国品牌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在整个中高端市场都是极为惊艳的,而氪品牌成立才两年。
但市场销售的出色表现,难掩其“吞金兽”的真面目。吉利汽车半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吉利收入582亿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15.5亿元,同比下降35%,其中净亏损7.59亿元。吉利在半年报中毫不掩饰地写道,氪气极度亏损导致集团利润减少4.06亿元。
2月13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高端智能电动品牌宣布完成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亿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同时,G
汽车分析师钟石告诉《红周刊》,吉利等传统车企的普遍做法是将燃油车赚取的利润输血给内部孵化的新能源品牌。好处是资本的持续性比较稳定。另外,传统企业在供应链上更有优势,有利于新品牌的长远发展。缺点是新能源业务还是个无底洞,长期大幅亏损会拖累集团其他业务的发展。所以传统厂商希望通过资本市场继续为新品牌输血,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资本方的投入也很谨慎。
SoCar产品战略咨询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晓亮也告诉《红周刊》,依托传统车企的新品牌需要看车型设计。如果和外界建立一个5:5的合资公司,基本上是死的。如果是全资子公司,集团保持对一切的控制,结局也是死。最大的可能是这些公司尝试做了之后被集团整合。
新能源汽车大量投诉的背后
凸显无序竞争下的壁垒缺失
自2010年前后国家出台诸多鼓励政策以来,在资本加持和政府补贴的双重利好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了造车热潮,诞生了数百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汽车企业通过生产低质量的产品来作弊,甚至有些汽车品牌仅仅在“PPT造车”阶段就被淘汰,比如游侠、青年汽车、林赛汽车、拜腾汽车、云韵。
淘汰赛仍在进行。3月7日,力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河南力帆新能源电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力帆”)已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此外,去年底以来,威马汽车曝出裁员、降薪、员工维权、用户中心关闭等一系列负面新闻,目前濒临破产。
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毫无疑问,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三电技术和智能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增长,产品质量也出现了各种不利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嘉告诉《红周刊》,目前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的缺点主要包括:一是控制系统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全自动驾驶技术分支众多且不成熟,包括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系统。国内外多次发生重大事故;二是电池的技术瓶颈。随着厂商对电池容量的无序增加,液体电池的能效、耐用性和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液态电池固有的结构缺陷,易燃、易碎、不耐温度变化,给广大驾乘人员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归根结底,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的瓶颈跟不上消费者日益突出的需求,很多新能源厂商在产品研发上满足于采用贴牌策略快速占领市场。在营销策略上,他们过度追求豪华配置的堆砌来吸引眼球,对质量控制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不太重视或无力做到。”陈嘉认为,新能源汽车暴露出的共性问题,需要全产业链和监管层面来解决,不是单个厂商能解决的。
“到目前为止,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实现了卖车盈利,其他新能源车企几乎都是亏损的。”石琳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初,很多企业为了拿到补贴,生产了很多低质低价的小型电动车,完全靠套利生存。随着“国家补贴”的取消,显而易见,汽车公司实现利润的压力激增,其他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陈嘉表示,就目前的市场趋势而言,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跟进,特斯拉选择逆势降价发起价格战。中国各大电车品牌趋势日益分化,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品牌不为所动,偶尔促销;以韦小立为代表的新生代被迫接手,量价齐跌;一些尾部品牌以价换股,盲目叠加供应商新技术,不注重自主研发和产品定价能力,是极其短视的。供应链保障和财务现金流的问题逐渐开始显现,甚至引发了消保部门的提醒。预计随着产业链中上游的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部分缺乏资金支持的品牌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整个市场结构优化重组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竞争壁垒是技术和规模。
石琳指出,随着燃油车的降价和新能源的冲击,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外合资品牌将首先被淘汰,而吉利、比亚迪等盈利能力较强的民营自主品牌有望在这场新能源造车大潮中登顶。至于其他实力较弱的自主品牌,也会陆续被市场淘汰。“未来,不是技术,而是资金和规模。谁能用资金形成规模效应,谁就活到了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方面,车规芯片仍然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短板。在今年“两会”期间,许多NPC代表就新能源领域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建议。如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建议,从政策层面加快产业转型,推进“卡脖子”和高端芯片的研发和应用,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在芯片研发、应用、汽车消费等多个环节研究出台对国产芯片全产业链的激励措施。
(本文已于3月11日发布《红周刊》。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代表《红周刊》的立场。提到的个股只是举例,不建议交易。)
-
发展中国家本币债券的外国投资者持有量接近创纪录的7450亿美元
2024-05-09
-
深圳官宣!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来了:概念股疯涨 揭秘关键环节投资机会
2023-06-20
-
率长江,被查!
2023-06-20
-
比尔·盖茨的中国往事
2023-06-20
-
刚刚!国务院,利好来了!
2023-06-20
-
历史最卷一届618:混乱中,理性回归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