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回暖助力板块行情 非银券商有望享受弹性
(原标题:市场回暖助市,非银券商有望享受弹性)
红周刊特稿|叶
近日,多家券商股票披露了2022年业绩报告。以国泰君安为例,在2022年市场行情不佳的背景下,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仅同比下降16.64%和23.35%;光大证券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也仅下滑8.79%;随着多元化业务的发展,券商行业的业务韧性凸显。
从PB来看,当前券商整体估值仍处于近10年来的中位数水平,大部分头部券商仍处于历史底部。假设接下来a股市场回暖,券商股将成为市场演绎的深度炸药包。长期来看,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进,国内企业的证券化率也有望得到提升,这也将丰富券商行业的想象空间。
周期性弱化
市场复苏有助于经纪市场。
诚然,投资者习惯于将券商视为周期性产品。这种惯性思维主要与券商早年的经纪和自营业务有关。比如10年前,中信、券商、自营业务对毛利的贡献高达75%。但随着近年来券商业务的多元化,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传统券商和自营业务已经不是原来的内涵。
比如在经纪业务上,从简单的代理买卖证券延伸到综合财富管理,盈利点也从佣金获取转变为佣金融资利息。反观全球最大券商摩根士丹利,其2022年的经纪收入只有10%来自交易,其余57%来自投资、代销等财富管理业务,30%来自融资业务。可见,对于财富管理转型方向明确的CICC来说,即使在去年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经纪业务也在去年年中逆势增长了5.89%。
同样,自营业务也逐渐转向了方向。近一两年来,雪球等场外衍生品的流行,让券商的自我管理从过去的赚钱变成了在波动中赚钱。对于两大衍生品龙头公司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来说,中报自营业务去年逆势增长6.60%和12.29%。
但券商整体还是天然的与a股表现高度相关。考虑到2023年a股市场“易涨难跌”的预期和目前券商板块的估值,提前埋伏是最好的选择。从弹性来看,传统券商业务占比高的后续业绩弹性和股价想象空间可能更高。去年长江证券、华西证券、华创安阳、方正证券等券商营收占比超过40%。
短期增长困境难以解决。
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有想象空间的。
在周期之外,券商板块近年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当然,造成短期增长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持续的竞争。
2017年,经纪业务前五大券商占市场份额的29%,但到2021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8.17%,这还没有考虑到竞争加剧带来的佣金率下行的抵消。考虑到五大券商已经是国内的龙头券商,大量腰尾券商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在地方政府仍持有大量券商牌照的宏观背景下,短期竞争格局的改善难言乐观。
但长期来看,券商行业的天花板还是有想象空间的。相比之下,目前国内证券化率和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趣的是,美国最大的券商摩根士丹利的年营收超过了
当然,从券商股票投资的角度来看,还是需要等待资金杠杆的放松管制,让券商通过表内扩张而不是融资来拉动增长,实现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事实上,目前券商净资本普遍面临“缺钱”的困境,净资本不足限制了其扩张,导致增发股份不断配股稀释。
以上市较早,中途没有转让的光大证券为例。自2009年上市以来,公司通过股权融资共计189亿元,远高于同期累计分红133亿元。事实上,大量券商筹集的资金超过了分红。具体来看,2009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8亿,2022年为31亿,略有正增长。但从每股收益来看,2009年仍为0.92元/股,2022年仅为0.61元/股,所以作为股东并不能有效分享券商行业的成长。相比海外券商,国内头部券商的资产负债率基本在80%左右,而高盛、摩根士丹利都已经超过90%。
东方财富对股本扩张的需求较少。
通过共享增加熨烫周期
在当前券商行业“融资驱动发展”的困境下,大部分品种不具备成长性,所以更多的是周期交易的逻辑,但东方财富是个例外。
一方面,公司以轻资本理财业务为主,相对于其他券商,资本消耗较少。目前资产负债率只有67%,股本扩张需求小;另一方面,公司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通过定增来熨平周期的券商。考虑到东方财富在交易佣金、代销率等方面优于券商同行,未来的竞争对手可能只有未上市的蚂蚁金服,而蔡东拥有更全面的金融牌照,如券商、基金等。
在业务方面,东方财富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个是传统的经纪业务。如上所述,公司是少有的能够持续提升份额的券商,从2017年的0.47%提升到2021年的1.57%。同时,互联网券商的无边界性也使其扩张比其他券商更具性价比。
二是资产管理业务。2018年公募基金牌照获批后,蔡东基金的产品布局稳健而不激进。先是以工具型、指数型产品为主,如推出上证50、通信、创业板、医药等被动型产品,然后投资和研究逐渐延伸到主动管理产品线;虽然目前管理规模不足50亿,但考虑到国内第三大发行渠道田甜基金的加持,未来数量可期。
最后还有一个关注度不高的金融数据服务。蔡东开发了一款针对万达金融终端的产品。虽然还处于商业运营初期,但在功能上已经可以和万达比肩,凭借性价比和代理业务建立的渠道资源,未来有望在机构投资者中获得一席之地。
(本文已于3月4日发表《红周刊》。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代表《红周刊》的立场。提到的个股只是举例,不建议交易。)
-
发展中国家本币债券的外国投资者持有量接近创纪录的7450亿美元
2024-05-09
-
深圳官宣!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来了:概念股疯涨 揭秘关键环节投资机会
2023-06-20
-
率长江,被查!
2023-06-20
-
比尔·盖茨的中国往事
2023-06-20
-
刚刚!国务院,利好来了!
2023-06-20
-
历史最卷一届618:混乱中,理性回归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