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研究-“稳增长”第一要务 “提振信心”方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总的来说,面对外部环境的动荡和国内经济的三重压力,明年的经济工作将加大工作力度,精准提高效益,以“信心”和“稳增长”为新气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形势判断与前景:内外压力,面临困境。
会议首先高度肯定了新时期党和国家的经济工作。今年,面对风雨飘摇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全国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应对突发因素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取得了明显成效。回顾新时期过去的5年和10年,中国经受住了内外多重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对于当前形势,会议指出,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内部三重压力依然较大,外部动荡有所加深。对内,一是需求萎缩,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加速;二是供给冲击,生产和供应链修复再次被扰乱;三是预期减弱,居民和企业收入承压,信心不足,经济行为趋于萎缩。外部,美欧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加剧了对中国出口及相关产业链的拖累。
展望明年,会议指出“经济运行总体有望回升”,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充满活力”,所以“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第二,政策基调和目标:稳中求进,努力达标。
“稳中求进”仍是明年中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但在新形势下,“稳”和“进”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是提高“稳”的要求,切换重心。从词频来看,“稳”字在稿件全文中出现了31次,比去年的25次进一步增加。其中4次出现在回顾部分,27次出现在明年经济工作部署中。从类别上看,稳的基调涵盖了经济社会大局的方方面面,包括增长、就业、物价、金融、房地产、外资、外贸、风险、疫情、养老等。从经济工作目标来看,这次会议将去年的“六稳六保”简化为“三稳”,即“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在“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要求下,“稳增长”将取代“稳就业”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
其次,在“进”方面,提振信心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在私人部门投资消费意愿普遍不足、资产负债表普遍受损的当下,提振信心无疑是解决“三重压力”的关键。因此,会议明确指出,面对明年复杂的经济工作,要把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作为关键环节,“睁大眼睛做好工作”如何有效提振信心?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围绕市场主体及时精准施策,才能“极大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头”的要求下,估计明年全年增长目标可能定在“5%以上”。第一,要实现“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长远目标,“十四五”期间GDP增速要保持在5%以上。第二,“稳增长”是“稳就业”的前提和基础。11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5.7%,超过5.5%的失业率目标,尤其是16-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仍高达17.1%。只有经济稳定增长,才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收劳动人口,降低失业率【注1】。第三,明年低基数实现这个目标是可行的。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四季度疫情影响加大,全年增速低于3.0%。明年经济活动正常化政策将发力,GDP增速有望回升至5%,对应两年平均增速约4.0%,仍低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另一方面,考虑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有效提质”的要求,增长目标的设定将实事求是,尊重规律,避免过度激进的目标造成市场扭曲和福利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明年各项经济工作的执行效率有望提高,这将助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会议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新班子要有新面貌,要有新作为”,“要以实践为标准,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的成效”。这将为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敢于负责、做好事、审事实、创造性地执行提供激励。
第三,政策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
在具体政策措施上,明年在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同时“加强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这不仅响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要求,也符合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
(A)财政政策:努力提高效率。
会议对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从去年的“提高效率,更加注重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升级为“加大力度提高效率”。会议提出“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确保财政可持续性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表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加。
首先是“加力”。第一,总量比较正。目标赤字率可能从2.8%上调至3.0-3.2%,对应赤字3.9-4.1万亿,比上年增加4900-7500亿,专项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可能在4万亿左右[注2]。第二,财政支出要保持必要的力度,以保民生、促投资、稳增长。三是“准财政”工具或进一步发力。会议提出“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可能从今年的7400亿增加到1.5万亿。四是明年筹集财政资金或通过发行特别国债。
二是“提高效率”。一是明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把更多资金纳入直管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个确保”。二是财政支出结构性特征可能进一步凸显,加大重点领域支出力度,弥补短板。三是煽动privat
会议将货币政策的基调从去年的“灵活适度”调整为“精准有力”,表明货币政策的空间扩大了,力度边际增加。从关键词排名来看,“精准”放在“力度”之前,指向货币政策的“结构”比指向“总量”更重要,符合高质量发展中“量”之前“质”的内在要求。
在总量上,明年的货币政策将兼顾内外平衡,选择使用总量工具,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一方面,“稳增长”和“稳就业”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考虑,央行可能在上半年进一步降低RRR和降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足。一年期或五年期以上的LPR可能会继续非对称下调,以更好地支持中长期信贷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企稳修复。另一方面,“稳通胀”和“稳汇率”对货币政策的限制总体有限,通胀将保持温和。但随着美联储政策收紧的放缓甚至转向,中国汇率和资本外流的压力将明显缓解。
在结构上,央行将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
广义流动性方面,会议重申“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今年在“三重压力”下,积极的政策使得M2和社会融资增速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速,广义流动性出现异常过剩(M2增速和社会融资增速剪刀差大于0)。11月份,M2增速超过社会融资增速2.4个百分点。明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和民间融资改善,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差距将相应收敛,广义流动性将回归缺口状态,商业银行“资产荒”有望缓解,债务压力边际上升。
(C)产业政策:同时兼顾发展和安全
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安全已经成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业链安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会议要求“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特别是重点“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补短板努力、锻造“双碳”产业竞争优势。
(D)科学技术政策:注重自力更生。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战略支撑。会议提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要“强有力地协调起来”,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在科技方面,会议要求“安排实施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完善新型国家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未来,公共部门在科技创新中的责任和作用有望显著增强,对原创领先科技和核心关键技术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投入也将相应增强。
(E)社会政策:建立民生底线。
会议围绕就业、物价、社保、人口等方面部署社会政策。首先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特别是促进青年就业,同时加强对新就业形式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第二,及时有效地缓解物价压力
会议要求“更好地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指出中国疫情防控正进入“新阶段”。在“动态清零”的最后阶段,防疫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新增感染人数;在当前新阶段,努力“保护健康,预防重疾”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因此,会议部署要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保障群众就医和用药,重点做好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群体的防控工作,顺利度过疫情期,确保平稳过渡和社会秩序稳定。未来防疫政策将根据形势不断优化调整,经济活动回归正常,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有望迎来明显反弹,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内生动能。
四是重点任务:供需结合提振信心。
明年经济发展的困难会很多,经济工作会很复杂。会议指出,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提振信心入手,抓好“六个坚持”和“六个更好统筹”[注3],重点抓好扩大内需、优化供给、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稳定外资、防范风险五个方面。
(一)着力扩大内需:扩大消费,促进投资。
首先是优先扩大消费。明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重启,居民收入和预期的提高,消费将成为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动力,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消费将成为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二是促进投资。工作重点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促进全社会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此外,要通过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重点进口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和能源资源。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六个方面
会议发扬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提出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六个着力点。一是制造业补链,强链;二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三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四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特别是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领域;第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和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第六,确立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新优势。
(三)“两个毫不动摇”:态度明确,不含糊。
会议将认真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作为明年的第三项重点任务,这无疑是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的重要举措。会议明确指出,针对社会上的不正确言论,“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处理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真正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行”。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稳定外商投资:在更高水平上对外开放。
会议提出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这将有助于增强外资企业的信心
会议以较大篇幅阐述了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措施,显示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尤其是确保交房、民生、稳定的工作。企业方面,会议明确了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和优质头部房企支持,流动性风险有望缓解和改善资产负债表。居民方面,会议强调“因城施策”,支持商品房市场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探索建设长期租赁住房市场”。草案中仍保留了“宅不炒”的表述,但位置较往年有所后移。在金融风险方面,会议提出重点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此外,会议还部署了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等工作。
给…作注解
1.疫情发生前,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约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参考海外经验,考虑到服务业就业反弹空间较大,疫情下就业的GDP弹性可能大幅增加。
2.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次年赤字率目标小幅上调0.2个百分点至2.8%;同时,会议明确提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次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增加8000亿元至2.15万亿元。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实际发行规模超过4万亿元。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要求,明年进一步提高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的空间可能有限。
3.根据会议声明,“六个坚持”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依法治国;“六个统筹”包括更好地统筹防疫和发展,更好地统筹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更好地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地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地统筹国内流通和国际流通,更好地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
-
鼓楼中国人寿携手光大银行华林分行推出“欢乐元宵·兔年元宵·祝福”客户联谊活动
2024-05-09
-
证监会对黄有龙赵薇孔德永分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024-05-09
-
日韩股市周一双双高开 日经225指数涨幅扩大至1.44%
2024-05-09
-
量学扛鼎之作《股市天经:量波逮涨停》横空出世
2024-05-09
-
B站周三纳斯达克挂牌 一路下跌至2.26% 市值约31亿美元
2024-05-09
-
亚太股市继续走低,日本股市早盘大跌2% 东证股价指数开盘下跌1.65%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