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千亿槟榔 该不该凉?

2024年05月09日 11:05 来源于:共富财经
“远离槟榔,珍爱生命。”9月10日,36岁的音乐人宋富因口腔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句话是他生前在一个短视频中留下的呼吁。视频中,他当时被

“远离槟榔,珍爱生命。”

9月10日,36岁的音乐人宋富因口腔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句话是他生前在一个短视频中留下的呼吁。视频中,他当时被癌症折磨得面目全非。他说他的口腔癌第三次复发了,生病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平时爱嚼槟榔。

宋富去世的消息再次让槟榔成为众矢之的。先是在网上掀起了一大波对槟榔的批评,随后浙江义乌和四川多地的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槟榔食品下架的通知。这些新闻迅速冲上热搜,引起广泛讨论。

近年来,槟榔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快速消费品,在我国尤其是湖南、海南等地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并形成了近千亿的产业规模,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但槟榔作为一级致癌物的地位,一直让消费者乃至整个行业感到尴尬。

随着监管环境的日益严格,规模近千亿的槟榔产业似乎已经走到了悬崖边。

2000年里咀嚼出了10亿个产业。

槟榔是一种热带作物,原产于马来西亚,后逐渐传到我国岭南地区,即现在的海南、福建、台湾省、广东、广西和云南。中国人嚼槟榔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从汉武帝的金戈马铁征服岭南,槟榔从入药到成瘾的流行史就在中国开始了。

槟榔是中国古代“四大南药”之首。传统医学认为,槟榔具有“杀虫破积、降气导滞、利水化湿”的功效,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多部中医典籍都有槟榔入药的相关记载。

在古代“药食同源”的医学背景下,槟榔的提神功效很快被发现。我国最早的槟榔记载出现在东汉的专著《异物志》。作者杨福在书中提到“槟榔能帮助你忘记烦恼”,意思是说,如果你吃了槟榔,帮助你在一起,你可以振奋精神,使人快乐。

在这些标签的加持下,槟榔逐渐开始成为一种咀嚼爱好,成为古代上流社会的普遍做法。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数次南移,越来越多的方人也北部地区接触到了这种神奇的绿色小水果,人们对槟榔的喜爱也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槟榔在古代的流行还体现在文学的变迁上。起初只在医学典籍中有记载,后来出现在各种文人著作中。李白、苏轼等大诗人都留下了关于槟榔的名句。

在知识阶层的文化渲染中,“挺拔婉约,千万若一”的槟榔,既能象征忠君爱国的热情,又能代表男女爱情的坚定。叠加底层民众丰富的想象力,槟榔逐渐演变成街头生活中重要的民俗符号,成为社交活动、节日、婚丧嫁娶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就这样,槟榔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食品流传到了现代。但由于清末大变革中一些环境变化的影响,如外国人垄断内陆贸易、西方烟酒涌入中国等,一度风靡大江南北的槟榔逐渐在各地销声匿迹。最终只有曾经的核心商业枢纽湖南湘潭保留了这一习俗。

直到改革开放后,整个槟榔加工零售业才开始以湖南湘潭为基地重新崛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湖南人对槟榔的痴迷程度甚至胜过海南、台湾省等槟榔产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益于槟榔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商业模式的改变,市场上的槟榔产品真正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衍生出芝麻、黄油、花生、osm等各种口味

从1995年开始,湖南省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槟榔作为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在明确的政策导向下,中国槟榔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产业规模化加速发展。

《中国市场监管报》发布的信息显示,2011-2018年,我国槟榔产业产值从558亿元上升到781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000亿元。

目前,我国槟榔产业已经形成了“海南种植、湖南深加工、湖南消费、向全国乃至全球扩散”的发展格局。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现在处于停业、存续、迁入、迁出状态的企业有15000多家,包括国家名称或经营范围中的“槟榔”。从地区分布来看,企业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海南和福建。

湖南省槟榔企业7500多家,约占全国一半。市面上知名的槟榔品牌,包括味王、胖哥、五子嘴,无一例外都是湖南本土企业。

被监管盯上的妖果

槟榔文化在湖南的受欢迎程度,从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广告中可见一斑。“槟榔加烟无边;槟榔作为一种能提神醒脑、价格不高且已形成民俗的快速消费品,在湖南人心中的地位堪比烟酒。

然而,和烟酒一样,槟榔也是不折不扣的“健康刺客”。

众所周知,嚼槟榔、抽烟喝酒都是会上瘾的行为。这是因为这三种产品都含有能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的成分,多巴胺能使人产生体热、面色红润、微微出汗等反应,同时获得一种愉悦、快乐的主观感受,使人无法停止快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槟榔已经成为继香烟、酒和咖啡之后,世界上第四大令人上瘾的消费品。目前全球有10%-20%的人口在嚼槟榔。

然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槟榔作为违禁品严格控制,包括美国、土耳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去年有媒体报道,多名中国公民因携带槟榔入境土耳其被捕。

当然,上瘾不是槟榔的原罪。真正让人害怕的是槟榔带来的一系列口腔疾病甚至癌症。

医学研究发现,槟榔中的槟榔碱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长期咀嚼槟榔可能导致牙龈退化、口腔溃疡、黏膜下纤维化等口腔疾病,从而使口腔癌风险增加8.4-9.9倍。

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2018年4月14日,湖南湘雅医院官网发文称,口腔颌面外科46病房50名住院患者中,有45人患有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长期大量咀嚼槟榔史。

嚼槟榔生病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从起点的受伤发炎到终点的口腔癌,不仅伴随着越来越大的疼痛,还会造成口腔和面部组织的扭曲,形成那些触目惊心的“槟榔脸”。

近年来,随着相关案件越来越多,以及新闻舆论的长期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槟榔的恐怖。外界一直有反对槟榔的声音。像宋富事件,每当有相关新闻,网络上抵制槟榔的情绪就会空前高涨。

鉴于槟榔对国民健康的危害,有关部门早已行动起来。

亿欧在梳理相关新闻后发现,最早的“槟榔禁令”出现在1996年。近年来监管措施越来越密集和严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剥夺槟榔作为食品的身份,二是禁止广告。宋富事件后各地爆发的这一波监管行动,也是基于近年来出台的各种监管政策。

槟榔食品在中国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消费者往往粘性很大,会导致高频购买行为。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咀嚼过槟榔的消费者约1亿人,其中湖南约2600万人。

旺盛的消费需求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这些企业在尝到甜头后,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加大营销力度,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以槟榔行业的龙头味道王集团为例。这家公司不仅在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赞助湖南卫视春晚,还在2019年湖南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发布“广告禁令”后多次赞助各类网剧和综艺节目。直到2021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才出面。

某种意义上,槟榔不仅是消费者的“瘾”,也是相关企业的“瘾”,这也是槟榔监管趋严的原因之一。

几百万人的工作都去哪了?

虽然槟榔对健康的危害是既定事实,但槟榔产业最终何去何从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这背后的原因是,槟榔不仅关系到公众健康,还关系到湖南、海南两省数百万从业人员的生计。对于一些城市来说,槟榔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海南日报》提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达178万亩,覆盖万宁、琼海、定安等市县,是海南230万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1.37%。

据湖南省槟榔协会统计,湖南槟榔产业在全国有200多万家销售网点,全省从事槟榔生产销售的约有200万人,全国有500多万人。2020年,湖南槟榔产业规模已突破400亿元,年上缴税收约8亿元。

成为了整个槟榔行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承载健康民生的同时,是果断选择还是寻找平衡。

目前槟榔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食用领域。面对槟榔对健康的影响,厂商一直在寻找满意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技术研究改进工艺,推出能让消费者放心的槟榔产品。

比如很多品牌都开始推出“保健槟榔”,通过在槟榔产品中添加枸杞、桂花油、木糖醇来强化槟榔的保健价值;市面上还有一种叫“茶硒槟榔”的产品。制造商声称,茶硒有助于修复口腔溃疡,从而降低口腔癌的发病率。

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偷梁换柱。因为只要不去除槟榔制品中的有害成分,就不可能真正解决槟榔的致癌隐患,一味打健康旗号让消费者放下戒心,反而会误导民众。

而且,真正赋予槟榔消费吸引力的,也恰恰是致癌但会上瘾的成分。一旦这些危害被技术去除,槟榔的食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槟榔食品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也应该是监管部门把槟榔踢出食品目录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作为一种古老的中草药,槟榔的药用价值一直在不断上升。

据《海南日报》报道,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含有槟榔的中成药有50多种,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其中消化系统用药最多,占80%以上,如槟榔小思丸、木香槟榔丸等。

好消息是,现在的槟榔药物与食用槟榔不同,只要遵医嘱服用,就不会有致癌风险。但坏消息是,目前槟榔药物的产值远远比不上吃槟榔。据中新经纬报道,2021年最常见的槟榔药品槟榔小思丸销售额仅为1100万元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槟榔具有提神、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抗炎抑菌、降血糖等多种功能和药理作用。但相关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有效成分评价不足,缺乏系统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技术攻关过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时间内开发槟榔的药用价值是不可能保住近千亿规模的产业的。那么,槟榔这种不再是食品的东西该如何界定,相关企业下一步该怎么做?

海南槟榔协会秘书长温泽贵认为,槟榔不能作为普通食品销售,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而是应该像烟酒一样独家销售。但最终会采取强监管还是弱监管,以及便利店的具体销售方式,都还是未知数。

但由于监管政策的变化,很多槟榔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已经过期,无法继续申请。相对于销售,如何获得生产资质是相关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神奇的舶来品到致癌物,小小的槟榔在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变迁,终于命悬一线。

为了将槟榔从尴尬的境地中拉出来,不少人大代表都建议将槟榔作为“药食同源”来研究。但2021年3月,国家卫健委在相关回复中明确表示:“国家卫健委未批准槟榔作为新的食品原料,未将其列入食品药品物质目录,不宜制定槟榔(水果)食品安全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近期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暴,海南槟榔协会也在9月21日发布了《关于近年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情况通告》,其中提到了一些行业导向的举措: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槟榔产业全产业链监管;

第二,有关部门应加强槟榔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发,加大药食同源研究的投入,开发更多的槟榔医药延伸产品;

第三,进一步推进初加工和环保干燥设备全面落地,加强深加工标准化流程监管,提升槟榔产品健康价值。

槟榔行业的整治虽然不是“一刀切”的问题,但依靠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各自为战,也绝非良策。真正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最终还是要国家层面最终拍板。

关键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