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

媒体-商家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骗钱是大恶

2024年05月09日 11:05 来源于:共富财经 浏览量:

聚焦315 |商家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骗钱是一大恶。

编者按:国战“流行”的时候,一年一度的3月15日又来了。在特殊时期,各方共同努力,如何构建健康的消费生态尤为值得关注。

《财经》新媒体作家几十年砍柴/文

几天前,我和一个朋友在网上聊天。他问我疫情防控期间哪种行为最不道德?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利用人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慌来骗钱。

疫情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和人性。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一些医务人员和基层工作者的楷模,他们感人的身影令人感动。与此同时,公众也看到了一些商家利用疫情大捞一笔,有些商家违背了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一些疫情防控所必需的商品,如口罩、洗手液、食品等,由于抗疫成本大幅上涨,价格大幅上涨,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商家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供给,满足需求,才是市场经济规律下最大的“善”。然而,一些商人囤积居奇,漫天要价。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有关部门及时采取行动,查处了许多此类案件。

囤积居奇是利用疫情带来的部分商品的稀缺性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比囤积居奇更可恨。就是利用疫情带来的公众恐慌来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2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平谷区铲除一个跨区域销售储存近17万个过期口罩的窝点,4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2月初,深圳龙华警方破获一起销售伪劣口罩案。经检测,查获的口罩没有过滤8%的病毒。

还有一些商家自媒体误导自己,或者通过专家的评论为自己背书,宣称自己生产的一些非处方药具有治疗或预防新冠肺炎的功能,导致部分人群尤其是老年消费者抢购,带来集体传播的风险。

虽然中国已经初步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但疫情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国。迄今为止,由于全球医学界的研发努力,没有一种药物被证明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然而,一些所谓的“特效药”、“神医”却在社交媒体上口口相传,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类似的现象发生在17年前非典肆虐的时候。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疫情期间丧失了基本的理性和冷静,走上无良商人的道路,相信“特效药”和“神医”?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验证一种非处方药是否真的有效。

事实上,信息传播和查询的速度并不一定能让人避免被骗,但有时也为无良商家行骗提供了便利。除了人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我觉得更关键的问题是,恐慌是一种普遍的人性。

人很容易失去正常的心智,降低理性和知性,上当受骗。消费心理反映了普遍的人性,人都有享乐和虚荣之心。商家往往利用这种心理来推销一些娱乐产品和奢侈品,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担心疾病和害怕死亡也是人类的普遍天性。商家习惯利用这样的消费心理来推销产品,比如一些保健品,一些保险产品。商家的营销手段千变万化,五花八门,但他们应该遵守的底线是,不能夸大甚至虚构商品的效果来欺骗消费者。

在对健康的期待和对死亡的恐惧中,不仅普通人容易放松警惕,丧失判断力,一些很厉害的人也很迷茫。以前看历史书的时候,很感兴趣为什么那么多皇帝相信世界上有仙丹,被江湖骗子欺骗。

秦始皇在处理军事方面才华横溢,睿智过人,但他一生迷信方士。石在炎土生土长的吕生和朝鲜土生土长的侯生为秦始皇炼制了长生不老药。“但愿我住的宫殿不被人知道,然后长生不老药就差不多到手了。”后来,这两个人无法炼制.的药长生不老,所以他们溜走了。勃然大怒的秦始皇没有吸取教训。他只是觉得骗他的方士道学不够,派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漂洋过海去找长生不老药,而徐福等人再也没有回来。

汉武帝也是英雄。他重复了秦始皇的故事。为了长生不老,他找了很多魔法师来造塔,炼丹。历史上有很多皇帝相信服用丹药可以延年益寿,比如唐太宗、唐宪宗、明朝嘉靖皇帝、清朝雍正帝。这些皇帝很多都很聪明,但是他们迷信丹药。丹药不仅没能让他们长寿,还因为汞中毒损害了他们的健康,缩短了他们的寿命。

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希望,足以让一代代英明的皇帝在术士的诱惑下变得弱智,失去基本的判断力。这是人性的弱点,后人没必要站在理性的制高点上嘲笑他们。今天,科学远比古代繁荣,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但只要人们对疾病和死亡感到恐慌,这样古老的骗局就会代代相传,花样翻新。正是这个原因,“保健品”市场成为中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重灾区。

科学家通过权威媒体指出,市面上的保健品大多没有效果,最多是安慰剂。但这些理性而专业的意见,在保健品广告的嘈杂轰炸中,收效甚微。那些省吃俭用买了一大堆没用甚至有害的保健品的老人,也不全是无知。

无良商家意识到对生老病死的恐惧是人性最大的弱点,他们精准出击,专攻这一弱点。

可以预计,疫情过去后,人们被压抑的消费欲望会出现补偿性井喷,无良商家的各种骗局也会随之而来,包括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相对于商家,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要求每一个消费者在商家的各种“营销局”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不现实的。那么,回到老生常谈,疫情过后,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在塑造良性消费生态方面大有作为。

如果说商业好、商业总体好都没有意义,那么让“商业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要求。逐利是古今不变的原则,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由之路。假设每一个买卖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大多会计算做好事的成本和收益,做恶的风险和收益。如果一个市场反过来,商家遵守法律法规赚不到钱,但是违反法律和道德却可以赚很多钱,而且风险很小,那么大部分商家会选择怎么做?

不得不承认,过去很多地方市场生态对守法商家不友好,做好事成本高,做恶风险不大。以很多老年消费者被骗的保健品市场为例。由于部分企业是地方纳税大户,其行为不当甚至违法,消费者不时投诉。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怎么会不知道?你可以选择视而不见,甚至为他们遮掩。一些地方媒体为了利益与这类商家形成了共谋关系。在这种格局下,消费者必然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我觉得答案不言而喻,遏制无良商家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骗钱的最主要责任人是谁。

责任编辑:陈永乐

关键词:
友情链接